职场心理学名词
2019-09-26 17:10:48
松果小编
1.光环效应——像明星一样光芒四射
心理学名词
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戴恩曾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各有特点,有的很有魅力,有的一般,有的很差劲。然后,他让被试者用一些与魅力无关的词语来评定这些人。结果证明,有魅力者的各项评分都较高,无魅力者的各项评分都较低。
这种由认知特征泛化并逐渐推及其他方面的现象,就像月亮周围的层层光环一样,向四周弥漫、扩散,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光环效应”。一旦“光环效应”奏效,人们极易形成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现在,很多商家都选择让歌星、影星、球星来代言商品,就是在利用明星的光环效应,借助明星的知名度来提高产品的认知度和销量。这就是对光环效应的最佳应用。
其实,光环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看你如何利用它,利用得好,就可以放大身上的亮点,使你的职场之路顺风顺水;利用得不好,就会将身上的缺点暴露出来,画虎不成反类犬。
2.老鹰效应——敢说会做才能出人头地
心理学名词
老鹰效应,源于一个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很多人都知道,老鹰是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经研究发现,老鹰之所以会成为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可能跟它们的喂食习惯有关。通常情况下,老鹰每次能生下四五只小鹰,而老鹰每次所猎捕回来的食物却并不多,仅够喂食一只小鹰所用。
老鹰喂食跟其他的鸟类不同,它们并不是依据公平的原则,而是优先喂食抢得凶的那只小鹰。由于母亲比较偏心,所以瘦弱的小鹰始终都得不到食物,结果最后都饿死了,而抢得最凶的小鹰,却因食物充足而存活了下来。长此以往,老鹰这个种族一天比一天强壮,最终得以称霸鸟类。
后来,心理学家就将这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象称为“老鹰效应”。
职场环境跟小鹰的生存环境差不多,职场新人都要有这样的意识。在工作中,善用“老鹰效应”的人很多,他们明白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拿出小鹰那种拼命抢夺食物的精神,懂得利用心理学,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3.多看效应——提升人气要靠“出镜率”
心理学名词
多看效应,指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那些人缘好的人都善于运用多看效应,他们非常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双方的熟悉程度,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气指数。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人看一些人物照片,其中,有的照片出现二十几次,有的照片出现十几次,而有的照片只出现一两次。最后,他让看照片的人说出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证实,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人们对某张照片就越喜欢。也就是说,看的次数与喜欢的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另一位心理学家也做过相关的实验。在一所大学里,他随机进入几个女生寝室,发给这些女生几种口味不同的饮料,并请她们以品尝饮料为由,在这几个寝室里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能互相交谈。过了一段时间,心理学家请她们说出相互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程度。结果证实,两个女生相互喜欢与否跟双方见面的次数关系很大。见面次数较多的,相互之间喜欢的程度也就越高;见面的次数较少或根本没有见面的,相互之间喜欢的程度就会低一些。
如果一个人想改善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那只能多到朋友家走动走动,就算只是露个面,小坐一会儿也非常有效。作为职场新人,如果一味地自我封闭、埋头苦干,恐怕很难在同事那里得到一个很好的评价;相反,要是能多跟同事拉拉家常,多跟领导交流沟通,增加自己在同事、领导面前的“出镜率”,那他的人际吸引力通常会有所提高,并有机会得到领导的青睐。
4.轰动效应——让领导知道你是个人才
心理学名词
轰动效应,指人们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冲动和对名人事件的关注冲动,是一种迎合人们心理的效应。在生活中,没有谁会满足于死水一潭,人们需要涟漪,需要波澜,需要刺激,需要激情,需要宣泄的渠道,于是,传播轰动事件就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共性。用弗洛伊德的话来分析,就是宣泄心理能量可以达到心理平衡。
现代社会,就业机会确实不少,但哪里竞争得都很激烈,要想在这千万人同挤独木桥的职场中胜出,你就要随时有所准备,抓住任何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而利用轰动效应,则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它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在办公室中属于弱势职员,刚进职场业务能力不是很强,人缘也不是很好,在老板的眼睛里似乎没有你的位置。
如果你还是默默无闻的职场菜鸟,如果你想改变目前的状态,那轰动效应就是你的首选。在这种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引起轰动,让领导和同事知道你是一个人才。当你声名远播之后,一切就都好说了。
5.同体效应——“自己人”好办事
心理学名词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会对你产生认同感的人,往往是那些跟你有共同点的人,如跟你有共同爱好、跟你有相同出生地、跟你有相同的生活习惯、跟你有相同经历等。因为,人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将这样的人看成“自己人”,并提高对他们的信任度。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同体效应,或者自己人效应。
当某个人企图得到我们的认同时,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认为对方根本就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的心情,不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们无法认同对方的建议,甚至连对方说了什么也懒得去听。
同样地,当我们企图得到别人的认同,让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时,如果我们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对方也不会认同我们的任何观点。只有让对方感到他被理解,并慢慢降低防御心理,甚至感觉我们是他的“自己人”“同类人”,我们的观点才能得到认同。
6.泡菜效应——跟好师傅、站好队
心理学名词
泡菜效应源于一种非常生活化的现象,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尝试,将同一种蔬菜,放在不同的水中,分别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这两份泡过的蔬菜分开煮熟。结果发现,由于在不同的水里浸泡过,两份蔬菜煮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心情、气质,甚至看待事情的心理,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身边的人。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总是在人们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发生。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职场中,长期在一起共事的两个人,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往往会惊人地相似,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有一些相同之处。同一个办公室,你选择跟谁做朋友,就等于默认你愿意接受来自对方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的定力,殊不知,每个人身上的很多习惯都是在被别人感染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潜入到自己身上的。
刚入职场,一些新人习惯选择和相对弱势的同事交朋友,觉得这样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也不会有在强势的人面前的自卑,而且,两个弱势的人走到一起还能互相安慰。当然,他们也有可能互相抱怨,一起指责老板和公司的不对。这种交往只能有一个结局,那就是“一损俱损”。如果其中的一个犯了错误,老板的心里就会留下阴影,觉得另一个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假如你不想离职,那就试着跟那些比你优秀的同事多往来,一个月之后,你就会明白“跟好师傅、站好队”的重要性。
7.共生效应——将别人的智慧收为己用
心理学名词
自然界中存在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它看上去矮小而单调;当它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显得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种植物界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生效应。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种心理学效应在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如英国著名的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年间,这个实验室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事实印证了共生效应的存在。
在和同事交往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别人想到了,自己没有做到的别人做到了,当研究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时,却发现也不过如此,只不过比自己早一步发现而已。要是你也有这种想法,那你恐怕很难有所进步,也很难看得更远。
如果你不能学会在团队中“偷”别人的智慧,学习别人的思路和方法,那只能像有些人小时候做数学题一样,照抄别人一个正确答案而已。
8.邻里效应——是“熟人”才会帮你
心理学名词
相互熟悉能有效增加人际吸引的程度,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当的前提下,人们往往会喜欢跟自己邻近的人交往。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他们见面机会比较多,容易互相熟悉,产生吸引力,拉近彼此的心理空间。所以,人们才会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叫做“邻里效应”。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关于“邻里效应”的实验。实验者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那些住宅为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具有偶然性,而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所以也具有随机性。
调查时,他们对所有住户的主人提问:“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打交道较多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
统计结果显示,居住距离越近,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跟隔壁邻居的交往概率是4l%,跟隔一户邻居的交往概率是22%,和隔三户邻居的交往概率只有10%。虽然仅仅多隔了几户,实际距离没有增加多少,但是,邻里关系的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由此可见,与哪一个人交往得越多,你们之间的关系就越亲密。有心理学家开过这样一个玩笑,他说:“假如你想追求一个女孩子,每天都给她写信是最不明智的,因为她有可能因此而爱上邮差。”
在工作中,假如你想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不妨主动与人多接触、多联系。与对方多接触一次,他对你的印象就加深一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