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和自恋是一回事

2019-08-29 23:07:06 松果小编
心理咨询的圈内,曾奇峰老师曾经有过一句经典名言:自卑和自恋是一回事儿! 这是什么意思呢? 自卑与自恋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向,是因为自尊心受挫通过心理防御机制的运作而出现的两种外在表现。 对于一个有自恋倾向的人来说,如果我不能通过优秀的方式去展现我跟别人的不一样,那么我就可能通过另一种我不如别人的方式去展现我们的不同,总之,我就是跟别人不同!  这里面是不是有一种自恋的味道呢?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可能会很兴奋的告诉妈妈,我昨天考试第一名,这很容易理解,通过成功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价值。 而另一种情形可能是,孩子告诉妈妈,我昨天考了班级最后一名,班上所有同学都考的比我好,他们都比我优秀,就只有我一个人考这么差劲,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 似乎孩子好像在自责,但是潜在的信息是其它孩子都是为了证明他的不优秀而存在,他跟所有人都不一样。 所以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描绘的完美无缺或一无事处,都是在表达同一种需求,就是自恋的需求。  精神分析大师海因兹·科胡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恋的需求,并且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满足和发展自己的自恋。 自恋的需要其实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的需要,如果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满足,成人之后就可能产生自尊方面的问题,比如自尊心脆弱、过度寻求外在评价、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能力等,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际关系难以维持。 根据科胡特的理论认为,婴幼儿期健康自恋的发展有三次机会。 第一次是在原始的自恋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在心理上与养育之间还没有完全分离,他们把养育者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比如一哭就可以获得母乳,在这种完全支配和控制的关系中他们获得满足感和全能感。但是这种感觉并不能持续,因为养育者做为单独个体,有自己的活动,不可能每次都能按照婴儿所期望的给予即时满足。 第二次是在幼儿逐渐意识到对他人的掌控消失的时候,他学会完全去掌握自己的身体,比如婴儿刚学会走路,学会拿勺子吃饭,在这个阶段幼儿十分期望养育者关注到他们的能力并给予肯定,这个阶段他们同样会体验到自身无所不能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会逐渐被现实的挫折所训化,对自己的评价会变得更客观,但如果现实的挫折太多,那可能会摧毁婴儿的自恋。 第三次是在幼儿遭遇现实的挫折,他们会把养育者理想化,认为养育者是无所不能的存在,通过在内心跟完美的养育者融合(内化)来应对现实的挫折,如果这时候养育者不在,或者是一个令孩子感到害怕的,糟糕的养育者,那这个阶段孩子健康的自恋仍然无法建立。 所以婴幼儿时期是否建立起稳固的健康的自恋,决定成人是否需要通过自卑或病理性自恋来修复自己。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