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信心

2019-07-30 22:57:11 松果小编
去市场买饺子。饺子店是由玻璃围蔽起来,可以看到里面的人在现包;不同口味的饺子一字陈列开来。 店员:你要买什么样的? 排在我前面的女士:哎呀你快点好吗,我指给你看不就行了吗?!我觉得你很慢!!! 年轻的店员戴着口罩,看不清她的表情。 我自己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坐地铁出门,要过安检。但我要先到旁边的便利店买面包。 安检公司的小妹见我不往安检通道方向走,上前来说:「请走这边~」我也是理都没理她就径直走向便利店。买完面包再过安检。 回头想想,我可以跟她微笑说下「我要先去便利店买东西~」一个早起贪黑、整天站在地铁里督导乘客要过安检的小妹,一天下来心该有多累…… 何妨释放一点点友善。 昨天傍晚,跟海豚开车去金海岸看荷花(然而还没开…)。等红绿灯的时候,看见前面车子的车身有贴这样的文字: 如果你下雨没带伞、遇到坏人、联系不上爸爸妈妈……看到有这样标志的车,都可以请我们帮忙。我们愿意帮助你,孩子! 虽然不确认只是一个车贴、还是真的有此种倡导联盟,但让人觉得有信心有希望呢。 我第一次在哥本哈根一个小区看见这样的标志,还特地问朋友说它表示什么。 朋友说,这是社区成员一致同意「邻里之间共同守护」的倡议。例如,你的小孩在附近玩耍找不到路了、你刚搬家过来被本地小混混盯上找茬了……邻居会为你挺身而出。在奥胡斯、在欧登塞以及博恩瑟小镇,我每经过一个住宅区都特地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标识。无论乡村或城市,都能看得到。 有人问我去丹麦这一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第一次被问到的时候,对方就坐在我对面,也没太多时间整理,但第一反应:  是「信心」。 不光是指对自己走遍陌生他乡也能好好存活下来的信心,更是对于他人的信心。 曾浸泡于友善的美好的气氛之中,接收了那么多来自于陌生人的善意与理解。这样子经历过的我,会更倾向于选择「相信」。 面对孩子,我们如何教会他们「要相信」? 作为大人,我明白:「信心」是我可以构造的。 很简单的。就只是一点点友善。 更大的「信心」在哪里呢? 我曾经有一度很丧,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就是他们所说的「假性勤奋」。我想做这个、那个也好像可以尝试;我听这篇文章说得对,转眼另一个相反的声音听上去也很有道理。感觉四处充满「临时性」——从周围的建筑到个人生活里的念头、行为,没有什么是足够坚实清晰的,尤其是,当我「知道得更多」之后…… 在那样一种表面上热气腾腾的生活背后,是一种彻底的空虚和失去意义,失去对于有价值的事情的信念,失去自身存在的立足点。 如果不是靠战胜敌人来提取自身的意义,那么就借助与他人的“竞争”或者“攀比”,艳羡别人取得的成就暗自企图能超过对方,而不是从自身需要、自身力量中提取存在和行为的意义。 经历了那么多年的仓促和临时性行为之后,今天的人们是否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信心和信念?是否因为信任而建立了一种长久的眼光?是否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而不是除了烦闷无聊还是烦闷无聊?对这些问题的估计,都不应该乐观。而如果不能建立起信心和信念,野蛮的破坏还将继续,不过是以不同的名义罢了,比如人们深恶痛绝的大量“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行为,还有更严重的为追求一时效应野蛮破坏环境等。克拉克继而论述到,文明不只是活力意志和创造力,而是对于永恒的追求。 ——《信心是最重要的》,崔卫平 二十多岁惨绿的年纪里,偶尔读到一篇文章,曾给予我振臂的力量。从那时我开始知道:知性和理性是有脉络可循,它不是一个个陡然显形的神迹。我开始学会问:这一切是如何来的?它背后的立足点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如植物。不然,我们收集那些阳光、雨露,打磨工具,是为了什么。如果手中没有一株等待拔节、持续生长的植物的话? 我愿意相信有一种更大的信心、有一个更大的存在(譬如随时可将我们攫去的死亡),隐匿在日日的生活里。我还不知道怎么抵达,但至少保持追问的姿势,是没错的吧。 (文章来自朋友许豆浆)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