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心的感性世界
2019-07-28 21:22:14
松果小编
——孩子内心的感性世界
奥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杨德尔的《第五个》展现了儿童情绪与认知的特征,一种感性为主导的,略带神秘与未知、恐惧与兴奋、孤独与渴望并存的情绪形式。这样的情绪形式是生命的心智原型。心智原型按心理学家荣格所述,是由生命的无数意识经验积攒而来,并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在人类延续着。尽管一个个小动物获得新生般从关着门的,黑漆漆透着灯光的小屋子里走出来,那个断了鼻尖的小木偶依然怀着越来越忐忑不安和孤独的心情,等待自己即将面临的处境和未知的命运。
生命的确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命运,尽管理性不断地告诉我们,我们很安全,但受伤的事故仍在不断地,超乎想象地发生。那个小木偶让我想起童年在医院的情形,小时候我身体弱,常常生病,每个月父亲都要从工资里留出几元钱供我看病,其余的给母亲家用。我幼年心中的医院几乎是伤害的代名词,去医院意味着疼痛(打针)和烦恼(吃苦药),候诊的时候也会像小木偶那样害怕与忐忑不安,如果医生是个和蔼的老爷爷或老奶奶,真有些喜出望外。那时常打针,我极端地害怕护士,见到她们无异于老鼠见到猫,内心充满敬畏感。父母理性的告诫常常让我感觉受骗,因为医生给予我的痛苦要大于疾病本身。
理性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无力和苍白的,有时它象征着一种残酷和暴力,带着温柔、帮助、正确无误的面具,循序渐进地破坏孩子内心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自然的感受力。理性让人类从儿时起就只对事物的形与质感兴趣,而忽视事物的魂与内在的机缘巧合。理性虽然可以说服孩子接受打针吃药是必需的,但孩子的内心却天然地存在着对理性的绝对性排斥,并顽强保持着幻想,渴望还有不疼的、更加让人舒服的治愈疾病的办法,至少以此来宽慰自己。如果这个世界还愿意以感性的方式来触摸孩子的内心,并为孩子保留更加感性的成长模式,孩子的童年可能会幸福与愉快很多,我们的诗人、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创新人才、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也会多许多。
《第五个》为我们展现出孩子是用感觉去认识这个世界的,不是理性。虽然其他的动物破败地走进小屋和焕然一新地走出小屋,给小木偶一些宽慰和好的启示,但仍不能让他真正乐观起来。孩子对情绪体验和感觉体验易于形成牢固的记忆与心理印象,只有无数的获益体验才能让孩子没有内心冲突地,愿意接受某种需要付出痛苦代价的成长方式,比如学习。家长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积攒快乐体验,是帮助孩子喜欢学习、愿意为学习付出艰苦努力的最好途径。
从这本书延伸去想,一个缺少理性的孩子内心世界会是怎样呢?会比大人更加丰富多彩和情趣盎然吗?是的,在孩子的心中,任何物体、动物都有生命和灵魂,有情感、有思想,是活生生的东西。所以孩子会和一棵小草、一块石头说话,会与一个玩具、一本图画书、一个用品建立深厚的感情。再延伸地想,如果我们成年人可以在理性的社会生活中并存着一些感性的感知世界的能力,生命一定会有趣和快乐许多,抑郁、压力和精神崩溃就会远离我们。
这本书,恩斯特·杨德尔不仅是为孩子而写,也是为了拯救成人的心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