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2020-03-20 18:02:28
松果小编
一、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在还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常常把自己大多数的不幸,把生活中的失败和不如意都会归结于“原因”。“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这正恰恰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把问题和痛苦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阿德勒则是否定了心理创伤学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是目的论。例如一青少年认为违法自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但他心里的直接目的就是“不出门”,为了不出门才制造出各种不安和恐惧,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种目的可以让我们不做改变而活的更轻松。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我们想要改变又害怕改变,面对变化带来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通常会选择后者,毕竟保持现状能使你的生活更加轻松更加安心。我们只是缺乏改变的“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罢了。
二、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大概是害怕被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吧。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没有人际关系哪来烦恼呢?我倒是认可这样的观点,人际关系促成我们必须要跟人相处,自然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也自然有技不如人的时候,但我们总是希望能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大多数的认可和欣赏。那我们为什么会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呢?这就是我们的自卑感在做怪,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这就让我们产生了追求优越性这一需要。这就是我们烦恼的根源。
阿德勒就提出的“追求优越性”,就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也就是说我们要放下与别人竞争,需要是自我的不断超越,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在意你自己的脸的人只有你自己。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把别人看成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是人人都是我们的伙伴,那么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三、烦恼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那人际关系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都是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区分课题呢?这就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的结果最终需要谁去承担。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总是以“为了你好”来妄加干涉我们自己所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但是父母的行为有时候完全是为了自己满足自己的目的,只有你读书好,上好大学,有体面的工作,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有面子,而不会管你是否真的喜欢你所学的专业,你所从事的工作。但是后果却要我们自己来承担:我们做不了真实的自己,人生充满了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去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课题,让他们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只有他们在经历过困难中才能学会成长,就像孩子的鞋带最终还是需要他自己来系。
我们要想我们的人际关系变的轻松,就需要我们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他人(包括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不追求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不害怕被别人讨厌。想想以前的自己总是为了可以能够和每个人都能相处好,也可以说是为了能让他人对自己做到认可,往往却是吃力不讨好。
四、活在当下!
阿德勒说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我们能拥有的只有当下,也就是此时此刻。因为过去已经无法改变,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好好的活在当下,过好人生此时的刹那。
我们只有在当下好好的努力和奋斗,只要此时此刻是充实的,认真的活着的,那即使我们的生活总结在此刻,也是一种完结。人生的路途是没有目的地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我们的人生。
希望每个看过这本书的大家都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