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越来越走向刻板化

2019-07-18 13:53:11 松果小编
周六带孩子去爬山,一开始我们走的是常规路线,跟着大部队行走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无意间发现有一条小路,女儿提议走小路,我们欣然同意。 小路上我们看到了各种颜色的树木、果实、昆虫……听到了各种鸟的叫声、风声、脚踩树叶声……触摸到了不同树木的皮肤,感受它的粗糙与光滑……还发现了一些废弃的井和洞穴,引发孩子一连串的问题……  一路上就好像捡到了许多宝藏一样,兴奋不已!孩子欢呼雀跃,精力充肺,从上午9:30-15:00,我们走了5个多小时,孩子没有喊一声累!我问她走小路和走大路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她告诉我走小路兴奋、刺激、紧张、担心、恐惧、开心、喜悦,各种感受都有。走大路比较单调,没意思。走小路很轻松,脚踩在泥土上、树叶上很松软;走在大路上,路面很硬,脚掌疼。走小路风景优美,可以欣赏到与众不同的风景…… 小路上每一处的风景都是独一无二的,美不胜收,处处彰显的是大自然灵动的美。相比之下,水泥混凝土路面两侧的风景大多有人工雕塑的痕迹,刻板、僵硬,走在大路上看到更多的拥挤的人群,欣赏风景的心情也大大折扣。  这让我想到了老师之前给我们分享过的“雾霾就是大自然的刻板化”。现在因为人为的干预,人在方方面面都在对大自然不停的动手脚。人为干预越多,叠加态的坍缩越严重,最后导致环境越来越刻板,失去灵动性。人与自然需要能量交换,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也注定越来越刻板。钢筋混凝土大楼的建设,让每个小家的环境越来越好,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安全,一道一道的守卫,一道一道的门禁。我们享受安全、舒适的时候,却总感觉少了一些东西,再也找不到小时候吃百家饭的感觉,更没有了茶余饭后,邻里之间坐在一起天南海北的聊着天……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我也在想,为什么之前我们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小路的存在,甚至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要走小路呢?因为一直以来大家都理所应当的认为景区规划出来的线路一定是景区最美的风景。因为大家都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从众心理,人云亦云,对于集体共识的东西我们失去了怀疑的能力!我们认为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才是对的,才是正确,对于很多事情我们都是这样认知的。对于教育我们也是同样的心态。现在人人都在参与的教育,人人都如此的重视教育,但似乎很少有人发现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就被这种集体潜意识裹挟着不断的向前进。 由此我联想到很多,其实不止是集体潜意识,在我们自已身上,也有太多坚固的执着。我们对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认知、行为习惯、语言模式、信念、价值观等等,很多方面也都在变得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刻板化。 (一)语言模式的刻板 北师大研究生林颖的论文中,曾经对语言进行过总结,用了5个字很精辟的阐释了语言的特点:“频、急、吼、狠、怼”。大家越来越依赖言语教育,“唠叨”是很多家庭存在的现象;“快点”成了大多数人平时说话的口头禅;遇到问题解决冲突的方式越来越急,三句不管用就开始吼,狠话越来越多,意见不同就怼上了。很有意思的是,一些新闻热点事件显示了一个趋势,这种怼越来越趋于网络化,大家在网络评论区说的头头是道,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人们却越来越多的选择了袖手旁观。 我们自己语言模式越来越刻板的同时,另一方面,我们却总想着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什么是高情商?有人觉得人很圆滑,会来事儿,人际关系处理的好,这样的人在社会人吃的开,比较受欢迎。可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高情商一不留神就走向了花言巧语、巧言令色、虚伪、自欺欺人的反面…… (二)思考问题的刻板 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虽然小时候爸爸妈妈也会跟我们说要好好学习,但在我的记忆里,从来不记得他们管过我的学习问题。可以现在看身边的妈妈们,一个一个焦虑的不行。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身上,关心孩子学习写作业不说,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似乎都只有好好学习,考大学这一条出路,如果学习不好未来就没有了希望。这样极端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很多家长陷入恐慌和焦虑中。可是剧场效应之下,谁会从中获益呢? “遇到困难找百度”,小孩子都会讲这句话。我们习惯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就去百度搜索,我们享受工具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让渡了我们总结思考的能力。 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绪事件,我们习惯了把手向外指。我今天所有的伤心、委屈、痛苦、难过,都是因为你造成了!我们习惯了向外找原因,而不是停下来看自己。 (三)行为习惯的刻板 忙碌、快速、高效,俨然成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我们每天奔波忙碌,唯恐有一天停下来脚步就会失去一切。一生都在追逐,为了价值感、存在感在不停的向外找寻。 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害怕无聊的时间,手机成了人们打发无聊时间的一个工具,低头族俨然成了这个时代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现在不管是在地铁里、公交车上、公园散步的路上,还是在家里,我们都被这个工具控制的没有了自由。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手机、电脑交流,不愿意动手去写字。慢慢的鼠标手,键盘手,颈椎病等身体问题也随之而来。更有些家庭,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有事情时却要通过手机来沟通,而不能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真的让人费解,我们到底是在跟人一起生活,还是在跟机器过日子? (四)表情动作的刻板 我观察到身边的很多人,一聊到孩子写作业、学习习惯等就会皱眉头紧皱;与不同人打招呼的时候,都是那种木偶式、机械式的假笑;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孩子们,上课时被训练要端端正正的坐好,甚至上课挠痒痒也是不被允许的。为了安全,学校连课间的十分钟,除了上厕所之外,也不能离不教室。有些孩子上课实在是坐不住,但是玩起手机电脑游戏来,那种专注、投入的表情安静的却让人惊讶。 写到这里,想起了这句话:“机器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像人,而人正变得的越来越像机器”。未来人类到底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思考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