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海归想做啃老10年“巨婴“,劝世人擦亮眼睛看问题
2019-07-17 18:39:08
松果小编
今天我看到近两天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报道说江苏南京市民王先生是做生意的,家庭条件不错。儿子今年34岁,十多年前王先生送孩子到英国留学,儿子从英国留学回来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整天游手好闲,父子俩为此经常争吵,有时儿子甚至会和他动手。
我在此要反驳这编文章对留学生的艰难处境的蔑视。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也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看过不少留学生的难辛,他们压力山大。一个到国外要读本科毕业的留学生, 至少要修120个学分,每3个学分一本书,所以至少要读透四十本书以上,每本书是500到1000页。这样算来,光是教科书,一个本科学生就要读两万到四万页;再加上做功课时要到图书馆里寻找课外书来参考研究,写论文,这样,留学生是一天到晚都要埋在书堆里。这些书全都不是用中文来写,而且专业性比较强。有很多时候还要花时间查字典。这样留学生们只有整天辛苦地学习,甚至一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的大有人在。请问家长们谁想花这样的时间来读书?如果有谁说想,那他自己应该先去拿本外文一千页教科书来读完读懂才说。
不过留学是不是不好?完全不是。 这是因为今天中国经济这么发达,如果没有这些会用外文专业知识武装起来的头脑,中国能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吗?就算在国外,本土出生的人,学富满斗都有不少加入失业大军。这些留学生又怎能一定会在国外找到好职位?如果回来中国找,他们学的时候是用外文,回来如果找不到外资企业请他们,他们就要和本地的大学生一样找中资企业。这样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要期望他们能口若悬河地象中国大学生一样用中文在工作上表现口才。因为留学的那些年连讲中文的机会都没有多少。也不要期望他们讲外文讲得很流利,因为大多数时间他们念书是不出声的。所以各位家长请不要奢望你的子女个个都能成龙成凤。有的家长见到别人的子女留学归来找到好工作,就拿自己那个找不到工作的儿女和他们比。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合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际遇都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别人的找到了工作,你要想到的是,你子女又少了一个工作机会才对。
为什么有些出国留学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在出国学习的期间他们没有机会接触社会。有些家长因为自己的子女在国外拿好成绩,拿奖金,拿奖状。面上带上了光环,而这些光环的背后,是孩子的辛酸和泪水。有的孩子要为祖宗或是父母的面子,或是自己的理想而离乡别井,过着压力超负荷和孤独寂寞的生活。所以外国的老师对他们都是关心和鼓励。而当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因为工作单位和家人对他们能否有出色的工作很在意,他们又承受要表现特别出色的压力。所以,有些孩子恒量到父母投入的巨额教育成本,希望做一个高收入的工作来回报父母,但有些怀才不遇的留学生不善表达他们的孝心,内心极度痛苦而表面上又要坚强。这样,他们就被栽下了心理受伤的祸根。他们是一群需要鼓励和理解的群休。
在此,对于江苏市民王先生对儿子找不到工作就认为他不去找,我本人觉得,这可能太于偏激。你不是成天跟着他, 你又怎么知道他不去找呢?他有可能找了没被聘用但不好意思说。这其一,其二,他可能没有出外找而在网上找。因为在外国网上找工作 的人也很多。但是创业是需要时间,因此家长不能心急, 只想着供完孩子读完书就应该享乐。当孩子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好好和他沟通,有能力的家长,最好在孩子事业上多加鼓励和经济上的支持。要关心与安慰一下找不到工作的孩子,切不可打骂孩子和侮辱他们的能力。 现今社会养老制度越来越完善,很多老人都有社保退休和医疗。父母供完孩子读书后,或者可以松一口气。但是作为父母,是不该在你的孩子遇到逆境的时候, 落井下石。王先生如果有困难要卖车,应先与孩子商量,说明原委,即使那车是你自己买给他。本来一片好意,现在变成了父子矛盾的导火线。儿子砸父亲的车背后虽然有反叛的情绪,但也可能是怀才不遇长期压抑的心理警示。父母应该敲响警钟,及时为孩子找原因,拯救孩子,以免家庭惨剧的发生。
本人是一位松果倾诉软件上工作的倾听者,会员名:思灵居士。有类似问题的家庭请把你们心中的担忧诉说给我,让我来为你们分析和分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