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定力?

2019-07-17 18:38:12 松果小编
《传习录》第154条。 在这一条里,陆澄问道:周敦颐强调“主静”,程颢主张“动亦定,静亦定”,老师您则主张“定者心之本体”。所谓的静定,绝不是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听,即不思考也不作为的意思,而是常知、常存、常主于理的意思。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明是动,是已发,为什么又称之为静?为何又把它当做心的本体?难道说这个静定是贯通心的动静的? 陆澄的问题听起来确实有道理,大家看,无论是周敦颐还是程颢、王阳明,都指出心的本体是静和定的,但是,人人都知道,心是常知、常存、常主于理的,这些知、存、主的作为,不就动了么?这就前后矛盾了。如何去调和这个矛盾呢? 其实,陆澄的问题还是老问题,他没搞透“动”的真实含义。在周敦颐、程颢和王阳明看来,“动”指的是偏离道的行为。比如火车,只要不偏离轨道,不管有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都是“静”的,而只要偏离了轨道,不管有没有移动,都属于“动”。在这个问题上,陆澄一直没有转过弯来,被动啊静啊的给绕晕了,所以才三番五次的就这个问题请教王阳明。 02 好在王阳明也没有嫌他“笨”,还是一如既往的启发他,王阳明在信中说道: 理是恒静不动的。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就是所谓的不睹不闻、无思无为的意思。不睹不闻、无思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听,既不思考也不作为,就像枯木死灰一般那样。而是说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做什么都是遵循天理的,不会违反天理去睹闻思为。这就是所谓的“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源”。 在回信中,王阳明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所谓的动或者不动,是以是否符合道为标准的,而不是以是否发生了移动为标准。只要心锚定住道,无论身体静止还是运动,通通都是静的。反之,如果心脱离了道,无论身体静止还是运动,又通通都是动的。这就是所谓的“动亦定,静亦定”。心的本体是恒静的,却既可以通过静止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来体现,这就是所谓的“体用一源”。 在这里,王阳明提出了一个观点,所谓的定,是指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做什么都一循天理。这个观点,可以拿来回答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定力这个问题。 03 什么是定力?定力就是锚定一个目标的意志力。从大处说,这个目标可以是天道,从小处说,这个目标可以是具体的某个做人做事的原则,甚至干脆就是一件具体的事情。 定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定力,人生就会像浮萍一样四处飘荡而无根。比如说,历史上的大奸臣秦桧,就是在外敌利诱和皇帝的威逼之下失去了定力,搞出个莫须有的罪名,把主张抗金的岳飞给杀了,以至于把自己整得死后都不得安宁,千百年后仍被人们唾骂。如果他能像文天祥那样有定力,守住自己的良知,即使当时受到影响,也会千古流芳。这个算盘,秦桧是打错了。 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定力呢?王阳明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就是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做什么都锚定目标。如果我们想成为像王阳明那样的圣人,目标就要定高一点,把循天道当作自己的目标;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就要锁定自己的做人原则,不随波逐流;如果我们想做成一件事,那就紧盯着这件事,仿佛世界上除了这件事以外就没有别的事。    04 禅宗有位雪峰祖师,他是云门宗和法眼宗的开山人。《传灯录》里记载了一千七百多个祖师的故事,其中属于雪峰一脉的就有一千多人,可见雪峰大师在佛教中的地位之高与影响之大。 不过,雪峰的求道之路却异常坎坷。他十多岁出家当和尚,直到四十岁才开悟。为了悟道,他曾“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什么意思呢?就是讲雪峰祖师为了开悟,三次登上了投子山,九次登上了洞山。投子山在今天的安徽省桐城市,洞山在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大家想想看,雪峰祖师是晚唐人,那时交通不便,治安混乱,不像现在,要去个地方轻而易举。就这样,为了求道,雪峰祖师就三上投子山,九到洞山。这还不算,他还去过北京、河北、浙江,最后定居在福建雪峰山。漫漫求道路,多少生死考验,多少艰难险阻,如果不是心有定力,怎么能够坚持下来? 更不用说,他的求道之路本就比其他人要更曲折。即使他九到洞山,跟着曹洞宗的祖师洞山和尚学道,依然一无所获。到后来,洞山干脆告诉他:我这里不适合你,你去找德山和尚吧。雪峰只好又屁颠屁颠的跑去湖南常德找德山。在德山和尚旁边修行了两三年后,看到身边的师兄弟们纷纷开悟,就他还是榆木疙瘩不开窍,雪峰急了,也不顾上什么面子了,索性跑去找德山,直喇喇就问:以我这个资质,还有没有可能开悟啊? 德山和尚听完后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说啥!说完后转身就走,再没理他。雪峰不甘心啊,自己三十多年到处求法,走了大半个中国,却依然没有开悟,说什么也不能放弃。于是,第二天,雪峰又跑去找德山,说着说着就痛哭起来了,求德山和尚给他开示。德山被他缠的没办法,只好跟他说实话:我们这个禅宗,老实讲是没有什么法可以传人的。本来嘛,禅宗号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全靠实修、自悟,哪有什么固定的法门? 05 雪峰和尚听德山那么一交底,突然之间就若有所悟,从此他便以为自己悟道了。谁曾想,他的道行还差得远呢。有一次,他和一位师兄岩头和尚在鳌山被大雪所阻,两个人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于是就交流起学习心得来,雪峰就向岩头和尚吹嘘自己当时怎么被德山老和尚棒喝,又怎么悟道等等。岩头和尚没等他说我,一句话就把他怼死了:你根本就没悟道。雪峰大惊:凭什么?岩头和尚毫不客气的批道:如果真见道,就不会一直躺着师父的护持中,放不下师父的话,道应该从自己心中自然而然流出来、铺天盖地。雪峰听后,立刻一愣,就这么一愣的功夫,他就真正的大彻大悟了,最后成为一代祖师。 大家看,雪峰祖师的求道之路,是不是像母鸡孵小鸡一样,专心致志,无论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做什么都锚定开悟这个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正因为有了这个锚,才能使得他冒着生命危险跑遍大半个中国,最后不顾面子在师兄的棒喝中悟道。如果没有这个锚,他怎么可能坚持这痛苦的三十多年的求道之路? 06 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定力?答案就是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做什么都锚定目标,不因得失、名利而改弦易辙。 这就是所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是这个礼,不是礼教,而是天理,往小一点说,就是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则。 附录:《传习录》154 来书云:“周子曰‘主静’,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是静定也,决非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夫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动也,已发也,何以谓之静?何以谓之本体?岂是静定也,又有以贯乎心之动静者邪?” 理无动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也。不睹不闻、无思无为,非槁木死灰之谓也。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深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