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一见钟情,其实都是二见钟情。
2019-06-11 16:56:47
松果小编
我只看了你一眼,就已决定了永远
话每天都在说,事每天都在想。语言和思想本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多时候我我感觉到,我们常用的词语可以深入细致的了解,仔细推敲,能找出很多很好玩的事情。
以前我总是感觉心理学家们都是奇奇怪怪的人。不知道他们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形形色色的心理实验,种种不同的假设推理。
随着学习越来越多,理解的越来越多,才发现很多理论的东西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常常听见有人讨论一见钟情,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用这个词,更有人心生向往,认为一见钟情与浪漫爱情等同。那么一见钟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心理学上有没有搞点研究?
有本书叫做《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这本书中有个细节引发了我的兴趣。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派中的勒内·斯皮茨,他整出了一个心理记事本的理论。大概是研究婴儿心理形成与成长环境之间的关系。他描述了婴儿心理发展的一条道路中的几个关键点。
引起我兴趣的是斯皮茨心里记事本的第二个关键点。斯皮茨发现婴儿到八个月大时的会进入“陌生人焦虑”期。带过孩子的都知道,孩子有个所谓的“认生”的时期,也就是斯皮茨所说的“陌生人焦虑”。
这个所谓的“陌生人焦虑”是指大约八个月大时,婴儿不仅能够从其他所有人中识别出母亲的脸,还会对陌生的面孔表现出焦虑和退却。
针对这个现象,斯皮茨推论说,这种的情绪上的退却,不只是基于婴儿看到了什么,还基于幼儿没看到什么。既然婴儿现在能够对记忆线索进行分类,而又与这些陌生人完全没有不好的经历,他的忧虑必定出于此时内心中与母亲一项的对照。陌生人的出现使他警觉到母亲不在。在斯皮茨看来,这种行为的反应标志着婴儿已经获得一种心理能力,是可以建立单一的且个人化的依恋,直到能将所爱之人,从所有其他人中分辨出来,爱才出现。
看到这儿,让我有了一种感觉。能将一个人从其他人之中分辨出来,确定这个人与我构建安全的感觉。这样的能力,就是一种爱的能力,这是爱的能力的首次出现。
设想一下。在这个孩子成年之后,茫茫的人海中。她如何将一张面孔在最短时间内,作为爱人的形象识别出来?一见钟情必然是被识别的人,符合这个孩子自己内心中已有的爱的形象。当这个外在的人与自己的内心模板进行对照,用直觉的感受瞬间确定,时就产生了所谓一见钟情。
有首歌唱的“我只看了你一眼,就已决定了永远。”
这种感觉被称为。可是实际上内心早已有了这样的样板。所以至少是见了内心的样板之后,才见到这个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管这个叫做二见钟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专一的爱一个人,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能力。能将一个人从众多的人中挑出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并且一直爱下去,这是因为内心中真的找到了高度符合自己心中爱的样板的力量,而非用所谓的道德和责任所束缚。
能爱一个人。前提是自己必须拥有爱的能力。而这种爱的能力的养成与这个人在婴儿时期的经历,很有至关重要的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