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拖延拖垮了孩子

2019-05-15 13:09:48 松果小编
【问题呈现】  思思,女,15岁,九年级。父亲在一家小企业上班,母亲做保险业务。思思很聪明,学习基础较好,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对她的学习成绩有较高期待。不过,思思有个爱拖拉的毛病,经常因为学习拖拉被老师批评。该背的单词来不及背熟;该交的作业落下了;要考试了,历史和政治还没有复习好呢!同时,她的个人卫生也常需要提醒:头发该洗了,校服上都出来黑渍了,书和本子也一团糟......家长烦恼,老师无奈。 【专家分析】      思思的行为,是一种拖延的行为。像这样长期的拖延不仅是无效的时间管理行为,它其实是认知、情感和归因等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说,长期的拖延行为对学生有以下负面影响:       1、影响学习成绩 拖延会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使学生不能立刻持久地投入学习,课后不能及时复习,作业敷衍了事,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成绩不佳。 2、降低生活质量 学习上拖延的学生,往往生活中没有目标或缺乏条理。日常起居缺乏秩序,生活细节更没有质量。 3、引发负面情绪 习惯性的拖延者总是为了没有完成某些任务而找借口,编理由,长此以往,会引发他们的焦虑、内疚、抑郁等负面情绪,对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4、损害社会功能 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拖延,生活中敷衍,时间长了,自己缺少自信,也失去别人的信任,影响与同学的交往和自己的成长。 拖延行为与智力和道德水准没什么关系,拖延的成因可分为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自身原因有生理因素和心理原因。 生理因素:拖延和一部分人的抑郁倾向和注意力缺陷症有关,与缺乏自控力有联系,后天的脑部损伤也可能会影响到注意力。 心理原因: 1、目标不清  拖延常常是对行为目标认知不正确,因而产生负面情绪。人对负面情绪有自发的逃避机制,当我们对做一件事感到恐惧、厌恶、抵触、压力、焦虑的时候,就会拖延。 2、追求完美 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常常苛求完美,在没有完全的把握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之前,不愿意动手去做,从而导致了拖延行为。       3、回避评价   当面临较为困难的学习任务时,为了逃避可能失败的风险和来自他人或社会的可能的批评,有些学生总是磨蹭,把拖延当成了暂时的自我保护手段。       外界因素既有直接的诱因,他人的影响,也有宏观的社会因素。   1、童年的印记     拖延的心理因素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不良认知。 2、行为的惯性 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里面很少有自我管理的内容,如时间管理,财务管理等等,使一些孩子线性思维比较弱,在归纳和排序上会遇到问题。     3、他人的影响 比如父母的拖延行为的影响;父母试图用批评使孩子进步;老师对错误和失败的容忍度低;伙伴或亲友对拖延症有误解。 4、社会因素       社会压力和单一的价值取向也在助长人们的浮躁心态,不利于孩子的心理调整。 【解决办法】        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的调适,帮助他们培养健康优良的个性。 1、调整个性认知。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对事情不设定过高期望值,不过于追求完美,认识到做事情只不过是去解决问题,它不是你个人的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2、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确立一个可操作、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的目标,划分时间段,从小事做起,而不过多关注截止时间。  3、正确排序,理性控制行为。 按照“三维”,即重要的、紧急的和能做的,将要做的事情做好排序,保护你的时间,为了从事重要的事务,可以对“急迫”的事情置之不理。       4、运用20秒规则迅速开始。       万事开头难。有效的方法是形成一种思维:运用二十秒疯狂的勇气去做一件事。比如:你需要20秒疯狂的勇气来穿上你的运动鞋开始跑步;打开作文本开始写作;拿起一本书开始阅读…… 5、学会放松,争取支持。 从心态上放松,每天积极地用餐,休息,锻炼,看生活的积极面。通过规律生活、静坐、呼吸法、冥想、番茄工作法等来管理精力和注意力,培养自己的节奏。       6、给自己适当的奖赏。  把任务“游戏化”,并做好记录,定期评估总结,不急于看结果,及时奖励自己的努力。        引导学生认识拖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不良行为模式,使学生不因玩乐休闲而拖延了学习,就减少了他们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