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虐者的心理伤口:将被虐待视为“爱”
2019-04-23 11:12:47
松果小编
自虐分两种,一种是身体层面的: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为体现。另一种是心理层面的,很难被发现。身体层面的伤口是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心理层面的伤口往往更加隐晦且无法识别。但其实话说回来,身体层面的自虐源于心理层面的自虐。而自虐,指的是意识和无意识层面、选择或看似被动承担的自虐行为。
为什么自虐?是如何变成用“自虐”的眼光看待及对待自己的?为什么是以“自虐”的眼光和方式,而非其他方式呢?
我们生下来之后,从不会说话到学会说话。在学说话的过程中,教我们说话那些人的语态、用词、特点...我们也一并学下来。当我们去看那些学说话的小孩,我们会发现,他们在模仿着成人们。模仿,便是第一个学习的关键。这些最初教我们的人,被称之为“原初客体”。我们在他们那学习的,成为了我们再去接触外界的基石。这个人越是亲近、越是被我们依赖、需要、爱着。那么他对我们的影响也越是深重。我们学会了他们的眼光、他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评价、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口气、他们的神情、他们的言行举止。
“16岁的可儿在关系中总是有很多情绪,这些情绪来得很快,让她非常难受。当她看到有朋友玩‘划手’的游戏,她很好奇,便模仿起来。当她再难受的时候,她便用这种方式去舒缓自己的情绪。从而她爱上这种感觉,并且认为这种感觉很爽。”
可儿的原初客体:可儿由她的奶奶照顾长大,她奶奶对她很照顾,陪伴了她很长时间。在她很小的时候,她奶奶跟她爷爷怄气,她奶奶便会长篇大论的抱怨爷爷,爷爷不说话,奶奶气极了,还动手扇自己耳光。
为什么可儿对自虐唯独有兴趣,并且施行自虐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情绪?
在这里不难看出,可儿认同并接受了奶奶处理情绪的方式,这些接受和认同由于在小时候便已经种下,故而在此有了一个身体层面的延续。“我爱你,所以我认同你,你的一切我都接受过来,我也使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相同的事情。”可儿和奶奶都采用了用惩罚自己并攻击自己身体的方式去转移情绪上的张力,以达到精神上的“平和”。
自虐的心理动因及心理伤口:
1.死本能过多,当接受外界的压抑、否定、贬低、过多,心理内部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相应心理可弹性降低,活性降低。压抑成习惯逐渐演化成“死气沉沉”,无弹性,无活性。
2.采用自虐的方式来处理内部情绪和内部冲突时,往往他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经验是自虐的。一种可能性由对被虐的认同——形成自虐,另一种可能性由对虐人的不认同而选择自虐。前者为顺应性认同,后者为反向认同。(原初经验为基础,选择认同或反向认同)
3.自虐作为家庭中保持关系的方法在家庭中存在着,久而久之,对爱的感知便开始有些模糊。正如:一个长期处在沙漠的人会有种这个世界都是沙漠的错觉。他们把亲人对他的虐待,理解并感知成了“爱”。从而他们使用“虐”的方式去表达爱。
4.心理未完成分离,一是没有和早年的重要他人进行分离,处于一体的状态,没有你我之分。二是自己的感觉还未生成,会把早年的重要他人的感觉当成是自己的感觉。这里他把自己当成对象,虐待自己的身心,以报复那个客体,攻击客体。(所以常常会看到,抑郁患者会伤害自己的身心,其实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早年客体有相当多的愤怒和攻击,他们通过伤害自己去报复那些客体)
5.整体逻辑的倒置,在此家族中围绕着“打是亲,骂是爱”的中心展开,故而孩子也会认同这部分逻辑,以打和骂的方式对待自己所爱,在此形成了爱的倒置。(感受到爱,却以打骂的方式去建立关系)
6.对完美的追求,是自恋者的特征。这里的自恋表现为,所有“不好”的都留给自己,保持“好”的完美追求。
7.被占据过多,没有自己。自己的感觉还未成形,所以很多时候自虐者的叙述方式围绕着“他们”,而非自己。他们很少说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这也是没有自己的证据)被占据往往伴随着很多“你要怎么做,你不能怎么,你该怎么...”之类的要求,这些要求在儿时发生,他们将这些原初客体的经验摄入在内在,时时影响着他们。
8.因为没有分化出自己的感觉,他们常常用行动的方式去表达自己。这些行动往往具有一定的毁灭性,一部分是身体层面的,(滥交、自残、成瘾行为、打人、伤人)给自己制造现实中的麻烦。一部分是心理层面的(自罪、自罚、攻击自己、贬低自己、否定自己)对自己进行身心的虐待。
总结自虐者的内在特点:
贬低自己、攻击自己、身边有“坏事”发生常陷入自责(不管此事件与自己有无直接关系),罪恶感、自我惩罚、依赖他人、讨好他人、追求完美、道德感强烈、对挫折不耐受、情绪失控、不确定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