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诊断标准
2020-03-10 09:45:53
松果小编
什么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多动症,是起病于12岁前(多在3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明显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病率约为5%,全国约有患儿2000万,男孩多于女孩(4~8:1),男孩表现为多动和冲动行为,女孩多表现为注意力缺陷。
DSM-5 ADHD诊断标准(ABCDE):
A1:注意障碍——6项(或更多)以下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且这些症状到了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并直接对社会和学业/职业活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这些症状不仅仅是对立行为、违抗、敌意的表现,或不能理解任务指令。年龄较大(17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至少需要满足以下症状中的5项。
a. 经常不能关注细节,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活动中难以在细节上集中注意力或犯粗心大意的错误(例如:忽视或遗漏细节,工作不精确)。
b. 在任务或游戏中,经常难以维持注意力(例如:在听课、对话或长时间的阅读中难以维持注意力)。
c. 当别人对其直接讲话时,经常看起来没有在听(例如:即使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看起来也是心不在焉地听)。
d. 经常不遵指示导致无法完成作业、家务及工作中的职责(例如:可以开始任务,但是很快就失去注意力,容易分神)。
e. 经常难以组织任务活动(例如:难以管理有条理的任务,难以把材料或物品放得整整齐齐;凌乱,工作没有头绪;不良的时间管理,不能遵守截止日期)。
f. 经常回避,厌恶或不情愿从事那些需要精神上持续努力的任务(例如: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成人,则为准备报告,完成表格或阅读冗长的文章)。
g. 经常丢失任务或活动所需的物品(例如:例如学校的资料,文具用品,钥匙,钱包,手机,文件,眼镜等)。
h. 经常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分神(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成人,可能包括不相关的想法)。
i. 经常在日常活动中忘记事情(例如:做家务,外出办事,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或成人,则为回电话,付账单,约会等)。
A2:多动与冲动——6项(或更多)以下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且这些症状到了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并直接对社会和学业/职业活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这些症状不仅仅是对立行为、违抗、敌意的表现,或不能理解任务指令。年龄较大(17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至少需要满足以下症状中的5项。
a. 经常手和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动。
b. 经常在应该坐着的时候离开座位。
c. 经常在不适宜的场合中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在青少年或成人可以只是有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
d. 经常很难安静地玩耍或从事休闲活动。
e. 经常“忙个不停”,好像被马达驱动一样。
f. 经常讲话过多、喋喋不休。
g. 经常在提问还未讲完之前就把答案脱口而出(如接别人的话,不能等待交谈顺序)。h. 经常难以耐心等候(例如,当排队等待时)。
i. 经常打断或侵扰他人(例如,插入别人的对话、游戏或活动;未经他人允许使用他人东西;对于青少年或成人,可能是侵扰或接管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B:若干注意障碍或多动-冲动症状在12岁前就已存在。
C:若干注意障碍或多动-冲动症状存在于两个或更多的场合(如:在家里、学校、工作中;与朋友或亲戚互动中;在其他活动中)。
D: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症状干扰或降低了社交、学业或职业活动的质量。
E:症状不能仅仅出现在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也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障碍,人格障碍,物质中毒或戒断)。
DSM-5中ADHD诊断标准较之版本的改变对临床的意义:
症状出现的年龄放宽到12岁,减少漏诊,增加诊疗机会。从亚型改成说明主要症状表现,降低了型别之间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同一患者可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 ADHD患者常有情绪和行为调控问题,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等诊断可使ADHD患者的情绪问题得到重视和合适诊治。更重视对ADHD共患病的识别,共病的诊断更多见。 特别提出成人ADHD的诊断标准,使对成人ADHD的诊断和治疗得到重视。明确成人ADHD的诊断标准,强调ADHD是一个起病于儿童期并可以持续至成年期的障碍,只是成年期的表现有所变化。大多ADHD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70%),乃至成年期(30%),对患者的学业、职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广泛、终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对ADHD的干预不能局限于儿童期,应超越儿童期并立足于长期、系统地干预。ADHD是一种可能罹患终生的慢性神经发育性精神障碍,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治疗计划,而不是仅仅考虑短期的、需要快速起效的干预措施。
6-12岁儿童出现以下问题时,应考虑ADHD。
1.多动。
2.注意力难以集中。
3.行为冲动,爱发脾气,自我控制能力差。4.经常与同学闹矛盾。
5.学习成绩差。
若孩子出现上述问题时,家长朋友们要引起重视,建议及早就诊进行筛查诊断,及早干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