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志:《书法教育与写字教育》
2020-02-15 01:08:55
松果小编
陈颖志:《书法教育与写字教育》
最近听说小学生考试设立了卷面分,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小时候,卷面写得乱,老师也有扣分的。那时候学校教育还没有这么多规定,老师的“自由裁量权”挺大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逃不脱情感的参与。死板板的教学大纲不是万能的,老师凭借自己的判断约束孩子,责打惩罚的尺度不好量化。
前年传说得沸沸扬扬的书法进校园,逐渐不了了之,师资是个大问题。为啥张罗得欢,死得快。推波助澜的,都是那些“书法家”。练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除了办班之外,啥也干不了。靠书法养家的,大多日子过得勉勉强强。各地书协的会员们,眼巴巴盼着教育局把他们“诏安”进中小学校园,转正成为人民老师,弄个体面工作。人家教育局那边不接招,协会也就是从呼吁到放弃。“书法家”渐渐也断了念想,专心办班去了。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普及的愿望是好的,但不切合实际。成年人写了一辈子都未必能入堂奥,小孩子怎么可能领会,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进了校园,就是人人都得学,学了都得考,考了都得达标,咱们培养出“全民皆兵”的“书法家”队伍,干嘛啊。
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不仅仅是写字。按照千年积淀传承的法度把字写出来,才是书法。书法和写字不能等同,书法教育和写字教育不能等同。书法教育是艺术门类,不是基础教育,并不需要人人都研究。
写字的审美标准、书法的审美标准,自古就是不一样的。现在流传下来古人抄书的字迹、各种试卷等,都是工工整整的小楷。看起来和现在的印刷品一样精美、规范,让我们看了赞叹不已,甚至瞠目结舌。但是这在古代,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那时的“公务员”,人人都有这么一手,不以书法称也。精美的抄书字,在某些历史时段,甚至被真正的书法家们斥为馆阁体,受着被鄙视的冷遇。
今天流传下来的古人真迹,是经过历史淘汰遴选的结果。我们看看这些真迹后边的题跋,几乎没有那种工稳的“馆阁体”出现。只有写出个性、与众不同的字,才有资格在珍贵的字帖后面题跋评论。
写字教育自古有之,私塾里边重要的课程是练习大楷,认字和书写美观两者兼顾。等基本掌握了,就都是公整的小楷,应付日常使用。等到长大考取了功名,在公文案牍之外,凭借自己的兴趣,借鉴前人的风格,逐渐展露自己的个性。若能在具有个性的同时,又能被社会认可,才能获得书法家的称号。古时没有书法家这个词,一般就说善书、工书。
学校里边的写字课,解决不了培养书法家的问题,也没有必要为培养书法家而开设写字课。写字课先解决“说文解字”,再解决书写工整。好好写写字,好处多多,汉字是通向中国精神的最佳捷径。
把中国人的写字问题抓好,是个百年工程。首先得让现在的小学生开始写。由于没有师资,这一代基本就是瞎写。等二十年后,这些瞎写的,偶尔有几个摸到了路数,还得考取了师范专业,聘任了老师。由他们做老师,培养新的一代。轮番几个回合,百年过去了。
文化断代了,想再接续上,难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有人做就有希望。“愚公移山”依靠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中华民族不缺人,不缺时间,也不缺思想根基,也不缺坚韧不拔。桑田沧海,未来还是个盛世华章,敬请期待。
(2019.12.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