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第二期——我的能量去哪儿了
2020-01-12 00:42:40
松果小编
我的能量
不知各位有没有在生活中体会到某个时刻是自己的时刻,这个时刻是在某件事儿上做的忘我,全身心投入,感觉我就是这件事,这件事就是我,我与这件事融为了一体。
在我的经验里,其中一个就是在初中的学习中体会到了这种感觉。那个时候身边要好的同学们能够跟我一起学习,每天交流,争辩讨论学习里的问题。如果发现了新的问题或者遇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就会回到家里研究直到深夜,那个时候,我似乎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只有困意才能提醒我——我已经学习了很久,该睡了。
那段时间我感觉到自己的学习进步飞快,所以我从班级第三名考到班级第一名,最后中考得到全年级第四名的成果。当我回忆起来那时的自己,觉得自己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的。
我的能量充盈饱满,这是我人生里第一次感觉到全身心投入和自我的成就感。另外一件是这些年里自己写文章的时候,每次自己来写这些文章需要花很多时间准备,酝酿状态——灵感涌动的状态。可能自己一夜都在随着本能去摆弄手机,看看电脑,亦或是出去到江边走走,不过这些并不是没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等待自己全身心投入感觉的到来。
所以不会有人知道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可能一直没有灵感,直到一个时间点,把所有的思绪串联起来,于是思绪泉涌,一气呵成写出一篇文章,而这种能量就是“心流”。(“心流”是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他也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之父,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里学会主席)“心流”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产生的忘我状态。
在这种状态里没有时间,没有自我,只有当前的事件,因为这件事就是时间,这件事就是自我。而这种状态就是自我能量爆棚的集中体现。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的能量,好像自己都是被各种要求、各种规则约束而推着走,更不要提体会“心流”了。
心灵的能量
在身体上,能量可以通过摄入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但心理上的能量从哪里来呢?
每个人自打出生之日起就有着充沛丰富的能量,而且能量的发挥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想想刚出生的婴儿,第一声哭喊代表着他/她面对这世界的无限好奇和勇气,当婴儿用力吮吸奶水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他/她强大的生命力。你也会不禁为此惊叹这生命本能如潮水般喷涌而出。当婴儿渐渐长大,他/她会对各种事物好奇,于是见到什么都想要去触碰或是放到嘴里尝一尝。
此后,他/她对周遭的事物有了认知,其个人经验和知识就使得自己对某些事物偏爱,对另外事物无感了。而这些偏爱的事物就是他/她独特的能量表达方式,比如我小的时候喜欢听歌,就会买很多流行歌曲磁带来听。不过这还不够,我又学着唱歌,想像自己也是歌星。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当时偏爱周杰伦的歌,尤其喜欢那些说唱,于是自己便逐字逐句的重复模仿。各位也都知道周杰伦的说唱是多么难以分辨,而这些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歌曲的喜爱,所以当时自己甚至花上半天时间练习一首歌的某一句而并不觉得累。而这就是人的原初能量,它丰满独特,充满光和热。
抱持激发能量,批判带来减损。“抱持”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的,他一生中观察过六万多对母子关系。他发现在好的亲子关系,母亲能够在孩子的表现出色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支持和包容。
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常常是我想踢足球而父母却给我报了很多诸如奥数,阅读,英语培训班。我想在做完作业后跟好朋友们一起玩会儿,甚至玩他个天昏地暗,而父母则要求我回到家里好好呆着,生怕我出现意外或者玩物丧志。
在我的工作中就多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次一个学生做完作业后想要跟其他同学多玩会儿五子棋,而父亲来找他,生气的要带他回家吃饭,这孩子先是不耐烦,让父亲离开,之后自己回家,而这时父亲狠狠的打了这个孩子,直到最后孩子哭喊着被父亲拉走。第二天做完作业后,他又想多玩儿一会儿,可是前来抓他回去吃饭的父亲一出现,他便低着头顺从无奈的离开了。可想而知,他以后再遇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和父母意愿违背时,会如何表现了。
为什么我会对这件事如此敏感呢?主要是因为我在小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自己上初二,每个周五都会跟附近的伙伴约好踢球,由于太过喜欢足球,自己常常忘记吃晚饭,直到天黑才回家,于是父亲就会经常来到球场逼我回去吃饭,我越是反抗拒绝,他则越发的生气强硬,不过幸好一起踢足球的有一位老师,他便劝父亲不要逼迫我,让我玩的尽兴,由于这老师父亲也是认识,所以才听从,以后再也没来抓我回去过。
因此,我对足球的喜爱一直保持至今,在大学还做过一年的学院足球队的队长。说到这里,你就能够体会能量从抱持里能够得到多大的激发动力,而从批判里带来多大的减损了。
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听到最多的并不是鼓励支持而是批判指导,不是包容谅解而是贬损责骂。我们的能量就是在这样的冷水和批驳声中慢慢萎缩直至封存埋藏。于是我们就变成了温水里的青蛙,不作声响的等待消亡。最近我的一个朋友开始学吉他,以我个人的经验,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一时兴起,学了一段日子就不再忍受枯燥乏味的指法和和弦练习而放弃了,我自己也是这样的。而当他问我他弹的如何时,我思索了一会儿,回应到“你谈的越来越好了,我觉得你肯定能练成。”原本我要说:“我身边的朋友都是一时兴起可最终就放弃了,你也不例外。还是省省力气吧!”可是练不练成真的重要吗?他不正是按照自己的本初享受这份快乐吗?所以我想起温妮科特的那句话“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这,便是生命的能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