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你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孩子做到呢?

2019-03-04 09:48:11 松果小编

文/阿篆 今天和同行朋友聊天,聊到儿童心理咨询的疗效,都感叹最难疗愈的不是那些重症个案,而是那些父母不愿意作出改变的个案。 1 小乐是个8岁的小男孩,不善沟通,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有情绪问题,遇到一点点不顺他心意的事,就大发雷霆摔东西。 第一次咨询,待小乐在沙盘游戏中宣泄了饱满的情绪后,和小乐妈妈沟通在家里可以采取的情绪管理技巧和规则时,她先是说小乐周末只能送去爷爷奶奶家照看,很难和老人家达到一致的管教规则,工作太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沟通云云,总之有很多理由表明很难管教。 一通交流后,她气急说:“我们做不到啊!”她表示自己和先生都是内向不会沟通的人,教不了小孩好好沟通和表达。 是啊,你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比你弱小那么多的孩子能做到呢? 

2

 有个闺蜜在30岁那年,买了一款携程去日本的旅游服务,携程致电她因为内部问题标错了价格,需要取消订单并按合约赔偿200元。闺蜜认为这是携程的过错没有理由要她承担后果。 历时月余,在消协、工商局、物价局、质监局的含糊推诿中她数十次致电相关机构或干脆跑到现场当面交涉,坚持维权到底,最终以携程理亏让步,以原先的订单价提供她和先生到日本旅游的服务终结了这场维权拉锯战。 我们一众朋友在佩服之余也笑侃她这股不畏强者不怕麻烦的劲儿适合当律师,谁知她考虑了半年,认为这确实符合自己想仗剑走天涯,路见不平把剑拔的职业追求,果断放弃年薪60W的证券分析师职位,以一年废寑忘食,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的代价考过了被称为我国最难考、通过率不到10%的律师职业资格证,又用一年时间拿着3500月薪度过了实习律师期,现在她已是某律所的正式执业律师,圆着她的正义使者之梦。很多时候,你不是做不到,而是你心里并不真正想做到,缺乏为事情成功付出相应代价的狠劲,缺乏做出足够努力的决心。

同事的小儿子已到了上幼儿园小班的年龄,但她妈妈认为由自己带着比上幼儿园更适合他,就天天带他到机构里来。 每次我们见到他就和他说“弟弟,早上好”,每当他帮我们拿了点东西或帮我们做了点类似的小事情都正式地向他道谢。一个月时间不到,他见到我们就自然地问安,当我们帮助了他时也会萌萌地说“谢谢”,甚至有时候我们忘了,他还会提醒我们“刚才我说了谢谢,你不和我说‘不用客气’吗?”我们从来没有教他见到人要问好,别人帮助了他要说谢谢,他就自然做了个风度翩翩的小绅士。 你做到了,孩子就会有更高概率跟着你做到,行动榜样比讲道理有用1000倍。

为什么行动榜样比讲道理更有用? 有个社会心理学实验,把一群人分为5组,分别是模仿者、分析者、欺骗者、信任者跟黑社会。 游戏中,在他们面前有一台机器,如果双方都投入1枚硬币,则各得2枚硬币;有一方选择投入硬币,一方选择欺骗,则选择信任者损失1枚硬币,选择欺骗者得3枚硬币;双方都选择欺骗,则双方都无法获得硬币。他们在每一局中可以分别选择信任或欺骗,获得信任次数最多的赢得游戏。  模仿者在第一局选择信任后会开始模仿别人的行为;  分析者会分析每个人不同的行为,再决定自己的做法;  欺骗者永远选择欺骗;  信任者刚好相反,选择信任;  黑社会则是被欺骗后再也不会信任别人。 游戏最终的结果: “模仿者赢了!” 在多轮实验后。因为模仿者总是能高概率取得胜利,后来在不限定角色后,人们就都选择了模仿别人的行为。 这个实验印证了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社会模仿理论,他提出人类社会是通过模仿产生群体规范和价值的,即模仿创造社会我们把社会缩小,每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微型社会,社会模仿理论同样适用,你的行为和孩子的模仿塑造了你的家庭。孩子通过模仿学习,也通过模仿和你一起创造家庭行为规范和家庭价值观。 当你用无比羡慕的目光追逐那些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时,也可以尝试把目光转回来,看看自己是不是出色的“别人家的爸妈”,因为,你的行为塑造了家庭,也塑造了孩子。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