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犯错,勇于改正

2018-12-27 20:09:41 松果小编
晚上,参加《论语别裁》在线读书会,分享了对“过则勿惮改”的一些感想。 先秦儒家的精神是符合人性的,认为人性是向上向善的。如孟子所讲:人性之善,如水流之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所以允许人犯错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失就像日月之食,每一个过错人人都可以看见,改正过来,人人都非常敬仰。所谓“君子知耻而后勇”。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的欲望如果不加以节制,会后患无穷。视人欲如洪水猛兽,“世上莫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压抑人性,不允许人们犯错。这种思潮一直延续至今,一旦一个人犯错,往往遭到家人、师长乃至社会的否定、指责、批判、挖苦、打击。所以很多人不敢犯错,一旦犯错,也想办法文过饰非,遮掩逃避。不敢正视错误,为了自我保护,免受伤害。不敢面对错误,就更不敢勇于改正错误。 成人不允许孩子犯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内心有一个基本的恐惧:害怕如果脱离他们的控制和保护,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他们的孩子就会变坏,或者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就会降低,会觉得自己不好,觉得自己不称职,不够完美。他们对人性缺乏一个最基本的信任,他们不相信每个人包括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都具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潜力,看不到每个人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责任感,无论他处于多么艰难的环境,都在发挥自己最高水平实现自我。他们很少看到或者一直压抑自己内心的善,并抗拒不接纳自己内心的恶。他们不相信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都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只有当你去面对他们,承认他们,允许他们的时候,你的生命才是完整的,丰富的,灵动的,有建设性的,你才可能给出人性所需要的关爱,你的孩子才可能感受到你的爱,并带着你的爱过好自己的生活,获得幸福自由的人生。1985年12月,在美国凤凰城召开了一次学术会议,题为“心理治疗的革命”,罗杰斯年事已高,他出席了大会并发表演讲,一些批评认为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过于乐观,对此罗杰斯这样说:“当然,我并不是对各种人的邪恶行径和各种正在发生的,极端不负责任的暴力事件视而不见。……很多次我都在想,我是不是没有对人性中丑陋,罪恶的一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每当我又开始会见来访者,并触及人性的核心问题时,我总是再次发现,人总是抱着一种希望,在追求着更充分的社会化、更完美的和谐和更为积极的价值观,是的,这个世界上遍布着形形色色邪恶的东西,但我相信那些邪恶的东西,不是人天性中固有的,我相信人在本性上不会比动物更加邪恶。 孩子出于对父母的爱,很容易承接父母身上的恐惧。他们不仅害怕犯错,而且一旦犯错以后,更是处于无助、无力、无价值感的被动退缩状态。没有自信,不敢承担责任,不敢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只是被迫完成任务,迎合父母的需要而已。马歇尔在一次工作坊上说过一段话:在我们的生命中,任何不是出自“我乐意”,而是出于恐惧,出于害怕如果说“不”将受到惩罚,出于可以得到奖赏,是为了讨得他人的高兴和喜欢,出于内疚感,羞耻,责任或义务所驱动,而不是出自“乐意”,不是出自“心甘”和“情愿”,那么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将为之付出代价! 家长不允许孩子犯错的深层家族动力:他们渴望拯救自己的父母,甚至拯救自己的童年。他们虽然已经成年,但还具有孩子般的英雄主义的拯救者情节。他们把这种拯救的动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他们对孩子的批评指责,挖苦讽刺,孩子无助又无力,只能被动接受父母的情绪暴力。这时候发脾气的父母成为了孩子,而孩子被迫变成了他们父母的父母,他们不仅无法从父母身上领受爱和滋养,而不得不给予他们父母以爱和接纳。这种错位的家庭秩序使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爱,无法带着父母的爱,有力量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孩子出于对父母的爱,会无意识承接父母这种拯救者的动力,继续把这种拯救的动力投射到伴侣,甚至孩子身上,家族的牵连纠葛从而世代相传。 成人不允许孩子犯错,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孩子受苦,避免孩子走弯路。但这种过度关爱,过度保护,反而剥夺了孩子从错误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及面对错误承担责任的能力。削弱了孩子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力量、勇气和信心。实际上错误是有价值的,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从错误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允许孩子在错误中不断的励练,不断的经受考验和挑战,错误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敢于正视错误,敢于面对错误,从错误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才能勇敢的改正错误,达到“不二过”的儒者境界。 正如《中庸》所讲: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孩子才能不断的成长,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成为真正意义上顶天立地的成人,致力于社会,服务于他人,贡献于国家。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