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什么情况下需要心理咨询

2018-10-27 12:22:15 松果小编
心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一大忌讳,莫说是精神疾病了,在1700年前的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中医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更是直接列举出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从心理层面指出了中国人身心生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忌讳疾病、讨厌医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中国人是非常厌恶直接面对疾病这件事情! 正是这种对于身心疾病状态的不接纳,导致了许多中国人在发现自身重大疾病的时候,往往都是非常严重的中期、晚期,并且还又惊又怕的称之为:某某人平时健康的不得了,突然之间就得了重病,而且晚期,然后感觉非常震惊、非常诧异,给人的感觉是怕怕的,对比一下“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大家觉得时空穿越了1700年了,现代人和古人在重大疾病从身上被发现之后的行为做法,有一点点进步吗?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人经历了1700年,仍然无法正视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呢?下面就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大家解析,这经历了上千年,依然盘踞在国人内心的劣根性吧。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接纳一切的经验。这包括了人一生所要经历的一切,从生入死,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丰富的,这一切发生都是必须要被承受、接纳,身心所要面临的一切发生,不会因为主观意志的抗拒而改变,却常常因为积极的接纳而产生变化。 为何说是接纳一切的经验呢?现在重新分析一下”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他的医学经验是经历过验证的。这一点与西医不同,西医的经验都是在实验室的小白鼠验证的,西医的许多治愈经验是非人类的,其信任度极低。那么当一个自以为是的蔡桓公听到有病在身的经验之说后,是不接纳的,结果就是他得了重病无药可医。这是他的主观认知上有抗拒一切经验的观念,所谓的忌讳来源于其权贵具有某些特权的思维,这是一种不正常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让他有了身心状态只有健康一种状态,而疾病状态是不可能出现在他的身上的经验。这种健康一直在的经验,也已经穿越千年,仍然顽固的盘踞在中国人的内心,这是一种普遍的错误认知,那么正确的身心健康状态认知是什么样的呢? 1700年前,汉代名医张仲景其实早就已经告之何谓正确的身心健康状态认知,现分享给大家,哪怕有一个人能够理解都是好的: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伤寒杂病论》-张机序 简单翻译:可惜现在的世人,都不留心医药、钻研方法、提升技术,对上治心,对下疗苦,于自我保命长生,滋养自身。而是追逐物欲、权势,求名及利,抛弃了生活的根本,一身名牌却身心枯朽,为什么新闻之中常有突然就死的人出现呢?跨越这1700年了,这位伟大的中医,就已经用自己的智慧照见了现在这个外表华丽而内在腐败的世界。 可见,不接纳正常人经常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经验,不接纳正常人的疾病状态会逐渐演变的经验,不接纳正常人在健康受到伤害开始有表现就要及时的给予重视和解决的经验,以及不接纳正常人是需要养生、保健的经验等等,这些都是最常见的认知上的误区,正是这些认知误区,导致了一个极度恶劣的后果:许多人得了重大慢性疾病,却觉得是世界对他的不公平,觉得健康失去的太突然,疾病来的太可怕,加上许多西医对于慢性疾病的前期症状无法改善、没办法治疗,并美化其为正常人的正常现象,这种错误认知相当于意识上的谋杀,极大的延误了慢性疾病的早期改善与治疗。 正常人,是否需要心理咨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是被无数的人不屑一顾的,这又为什么? 重新审视一下古往今来的“蔡桓公”们,当人们的手里掌握着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在他们的认知之中就有了一种特权意识,疾病这种东西是可以避开的。因为相比于其他没有物质基础的人而言,这是“蔡桓公”们的对比认知优势,只要物质基础一直在,这种优势就会持续的存在,直到突然发现原来疾病对于人而言,是平等对待的,疾病痛苦不会区分那些所谓的王权富贵,或是贫贱低劣,谁忌讳正视和接纳疾病的发生,谁就会承受“突然”降临的疾苦病痛。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有其二三四五见我之前的文章,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标准都是认知上的标准,拥有了健康的认知,那么就会拥有健康的情绪,健康的意识,健康的行为,就会拥有健康的人生。 我是松果倾听者,心灵之镜轮回,倡导创造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理咨询技术,吸取西方心理学的优势,培育中华心理咨询学的理论,为众多需要心灵成长的朋友,提供具备中华特色的心理咨询服务。 那么做为一名正常的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做心理咨询呢? 比如说,学生在考试前,精力高度紧张,焦虑不安,平时小考成绩都受了影响,通过主动的调整而无法达到消除不良情绪,持续时间在三个月左右,这个时间和状态下,就应该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