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快乐、满足和幸福

2018-10-12 12:59:26 松果小编
大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满足。满足可以产生“幸福感”,至少是半辈子生活在物质条件非常低下的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让他们能够衣食不愁,而且能享受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那肯定是幸福的。注意,这只是对过过苦日子的人来说的幸福。 我父母就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可我不觉得。因为对我来说的幸福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父母那一辈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结婚生孩子,一家子能平平安安吃饱穿暖,父母挣钱让孩子读到尽可能高的学历。不过,在我成长期间,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是他们能理解得了的(理解不了孩子内心的父母太多了),所以,即使衣食不愁,我也不觉得幸福,只能在物质满足之后产生持续的无聊和空虚。 有无聊感和空虚感的人会觉得幸福吗?肯定不会。因为幸福感是没有任何缺憾的舒服感,而无聊和空虚是不舒服的,它会进而使人烦躁。如果明明是空虚无聊还说自己很幸福了,那要么是不懂幸福,要么是因为被父母和周围的人把无聊和空虚说成是不应该有的感觉。各位看出这句话的问题吗?“不应该有的感觉”。有什么感觉是别人说了“你应该有”,自己就会有的吗?如果自己明明没有却说有,那么不是在说违心话,就是形成一种感觉的错位,把别人说的感觉相信为自己的感觉。比如自己明明觉得那个菜不好吃,但是由于父母的态度(或者一片热心),也要硬是承认好吃(此谓体贴父母、懂事),并且以后也一直要吃这种“好吃”的菜。 中国人的个性是怎么失去的(其实本来就没有生长出个性),就是在师长的“你应该……”当中失去的。有人说我很有个性啊,我只按自己想的去做,当然也要考虑别人。其实你那更多的是任性,或者说“自我”,你想做的也许是对你有害的,而别人的建议和劝告由于不中听,都被你感觉成了“你应该……”,结果是“我凭什么要听你的!各人做法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为什么要把你的想法强加于人?” 或许不能完全怪这样的人太任性太自我,我们使用传统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责任吧。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自我中心的,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才能使他学会为他人着想。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规训,是提供一套规范,要求无条件服从,当然是用软硬兼施的策略使你“不得不”服从。这样的要求无条件服从就是在压制自我,把自我压制在萌芽状态,于是当很多的年轻人在从小受了N年的传统规训后,又知道了一些现代化的生活观念,觉得自己被父母的教育“忽悠”了,于是带有极端情绪地希望满足在儿时被压制的那些需要,这表现为对传统观念的逆反,逆反到对别人的建议和忠告“草木皆兵”,都感觉是在“教训”自己,说话像自己老爸老妈一样。 我国社会中不断有很多的父母在提高对子女的感受的理解能力,像“那个菜好不好吃”这样的情况在慢慢减少,但是我们的父母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考虑或者考虑不了子女感受的情况。子女明明不觉得幸福,父母偏要说“你已经够幸福的了,还不知足”。这样,子女就很讨厌。幸福和满足是两回事,幸福肯定是满足了,但是满足了不一定就幸福。(没有几个庸俗的老百姓会想这么深。因为要想到这些道理只有用来理解别人,但是对自己却没有多少益处,就没有动力去深入思考了。奔四奔五以上年龄的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还有多少时间和多少精力能用来“大展鸿图”呢,大多数是混日子了,所以思考“幸福与满足的关系”基本上没有用处。) 满足是基于某种需要和目标。需要有大有小,层次有高有低,这个概念的含义让我们太熟悉了,简直不需要解释。那么满足这个概念也不需要过多解释了。由于需要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那么在满足上,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也很难经常有“我满足,你也一定满足”这样的情况。 幸福对老人来说很容易,苦日子过过来了,现在是衣食不愁,医疗保健条件也不错,只要能有人说说话、唠唠磕,就满足了,这种满足就是幸福。心理满足对人是很重要的,有好吃好喝,但是没有能说上话的人,日子过的也没意思。所以老人不求发财,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儿女能“常回家看看”,但是家里有什么好看的呢,又不是看电影大片,还不是和老人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嘛!老人要的是那种感觉。 幸福是一种不容易得到,又难以忘怀的感觉。正因为得来的太艰难了,才难以忘记(幸福与艰苦的反差太大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幸福生活,一辈子都不会忘掉。比如和某人谈得非常投机的感觉;和某人一段时间的合作,非常默契非常愉快的感觉。这都是一辈子难以忘记的,至少很容易回想起来。 快乐则很容易得到,听了个笑话就能前仰后翻,看了别人出洋相则会幸灾乐祸。快乐很容易得到也很容易消失,来得太快去的也快。而且快乐多数是建立在别人讨厌的事情上的。有人说我帮助了别人,不是很快乐吗?但是以我的理解,那是幸福。因为你不帮,你也没有经济损失,而帮了却没有经济报酬,不是白白付出了时间和体力吗?你说我需要的是心里舒服,花这点时间和体力算什么。对啊,你心里舒服并不会哈哈大笑,不会得意忘形。这心里舒服是内心的安宁,在成功地助人之后,消除了自己心里那种累的感觉,这是自己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这种事情我见的不多)、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和给孤儿院的孩子送礼物,做这些事情时,我们的内心都会感到舒服、踏实,而不是简单的快乐。这就是个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感觉到被别人需要,并且成功地满足了别人的需要。 此文写于09年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