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身边无处不在的苦难
2018-10-07 10:36:21
松果小编
有很多朋友感到心理痛苦是由于缺乏对苦难的耐受力应而导致的。(出于保密原则部分事实已修改)比如李女士,最近由于换了领导很不适应。原来的老板对李比较认可和包容,有什么事都帮助下属承担,也很愿意与下属一起去开发市场,在他下面李女士感到比较舒服。不过最近换了一个严厉的老板,要求特别高,新老板似乎不太关注与下属的关系,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下属有没有按照他的要求来做。原来那种包容和关注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有一定距离感的就事论事。而且新老板似乎对李不太欣赏,经常批评她做事不认真不积极,这让李感到很痛苦,过去那种好日子一去不在了。进一步了解李的成长经历发现她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父亲经常对她说的是,只要快乐就好其他都不重要。李女士都已经很大了,父亲和她通电话还在担心她有没有按时吃饭,有没有照顾好自己,深害怕自己的女儿吃苦。如果父母在过分关注孩子的舒适感而忽略小孩对苦难的耐受力培养就会造成他们只能在舒适的感觉上找到存在感,而缺乏克服苦难的韧劲和意志力。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不如意,亲人恋人的离开,工作上的艰难困苦,怀才不遇,各种疾病和灾难,不被认可和接纳,孤独和死亡等等充满了各种苦难。可以说人生就是在苦难中的一场旅行。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又该怎样接纳这些注定了的痛苦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之所以想要回避苦难,是因为没有在承受苦难的时候找到正面的体验,这个承受苦难的自我没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而之所以没能找到正面体验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是没有与吃苦的自我建立情感链接,因此无法感受到自我的力量因为吃苦而增长;第二是对舒服和轻松被植入了相对于吃苦更高阶的意义和价值,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
首先,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看自己正在经历的苦难,不管是父母的苛责还是别人对自己的非难,不管是先天的不足还是后天的缺失,我们总是在经历着各样的患难,没办法逃脱的,想到这里,心头有没有体会到一点对于自己的怜悯?进而我们想想,对于这些无法改变的无法逃脱的苦难我们一直在想办法与之抗争着,而且不管被动还是主动的我们都一直在承受着,从这里面大家有没有体会到一种生命的坚韧不拔?可以说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可以说每一天只要我们活着就能从各种经历的事情上体会到生命的坚韧,不管我们此刻是处在焦虑,愤怒,痛苦还是自责当中,在这些情绪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股向上生长的力量,这就是生命与生俱来的力量!我们先天的就具有生长性,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这是一股刚性的不可阻挡的力量!当我们开始从这个视角去体验生命时,就会在内在升起一种肃然起敬的对生命的情感,也就已经开始与生命在情感上链接上了。一旦与生命建立了情感链接,吃苦的自我这个形象就会在内心登陆,解开之前的心理防御勇敢的面对苦难,这时就会在内心构建一个敢于面对和承担的自我,生命会自发的在这上面生长。渐渐地随着意志力的增长我们的心理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变得更愿意使用坚韧和主动承担的方式面对困难,因为这个选择和原来逃避时所能感受到自我感在程度上相当,甚至更强,而且能够让我们感到更多自信和自尊,可以说一旦吃苦的自我开始登陆我们内心,自信和自尊是自然而然的产生。李女士从小的教养决定了她只能以父母的宠儿的身份存在,脱离了真实自我,没有办法以内在的意志力的形式存在。
其次,阻碍我们面对苦难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觉得舒服这个感受太重要,赋予了其更高级的意义。就算再能承担和坚韧不拔,如果我们生命主要的价值观是轻松愉快,是一定要快乐,那最终逃避困难是无法避免的。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来自于家庭教育,尤其是那些希望孩子过一个轻松愉快人生的家庭。追求轻松愉快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把其排在价值观序列中最高阶的位置就会因为身边随时经历着的困难而感到挫败和焦虑。而假如我们把快乐看得最为重要的话会最终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丧失掉自主的能力,因为依赖外在刺激来体验自我感。这就像李女士的父亲说的那样,只要快乐就好其他都不重要,对孩子的暗示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感觉上的舒服和愉快,其他的价值都要服务于它。
最后,让我们从灵性的角度再来看看吃苦的问题。以《圣经》为例,单单从文本故事的角度来看待耶稣对我们的教导:"他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随后耶稣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为何我们会被这个故事所打动呢?因为在感受到尊贵的神为他的门徒洗脚时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深爱!这情感超越了世俗的价值观让我们自己感动!这份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是本自具足的,当我们读这个故事时被调动了出来。爱首先来说是对自己的爱,他表现出来就是承担自己成长的责任,有了爱就必然会有承担的勇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