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痛苦—心理咨询的过程

2018-07-04 11:28:56 松果小编
转载原创:吴涵锋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吴涵锋2015-12-20 先从我的一个亲身经历——应对一个躯体疼痛的过程说起。 大概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我经常会被偏头痛困扰。 那是一种好像某根血管跳痛的感觉,位置大约在侧后枕部。感受起来,似乎是随着心跳和血管收缩,一抽一抽地跳痛。严重的时候,我会直接吃止痛片将其镇压了事。 许多年后,随着学习心理治疗的过程,逐渐建立起一个认识: 疼痛只是一种感觉——就像舒适、放松、快乐等等感觉一样,它不会是永恒、终结或灾难,并不是必须被消灭、或与之对抗的。 于是当某天这种疼痛再次来临,我让自己安静下来,尽量不去驱赶和抗拒它,而是像潜水一样投入其中,静静地体会和观察它——结果就像许多修行者描述的经验一样:当自己承认、允许疼痛的存在,跟它呆在一起,不带评判地观察它时,就会发现,它并非是原本我们以为的样子…… 当时我的切身体会是: 原本的跳痛慢慢成了一种“胀”的感觉,其中尖锐的刺痛的部分,渐渐变得柔软、似乎还带着类似“热”的温度,那种随着心跳跌宕的节奏,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最多也就十几分钟的工夫,原本头皮之下那根好像在被人扯动的、绷紧的金属琴弦,变成了一根有弹性有温度的橡胶管,那种尖锐的痛觉,也变成了一种饱胀的感觉——“偏头痛”这个东西,就这么不见了…… 再后来,这种疼痛在我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更低了,或许与之相关的是——我越来越不畏惧它的出现了。 某一天,它再次造访。开始时,我还是用比较熟练的方式,尽量地感知、观察它,那天忽然福至心灵,想到对自己说:我知道心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某个“症状”并非是问题本身,而是系统的其它部分都处在失衡的位置上,最终表现为某种凸显的“痛苦”——身体也一样啊! 于是自然而然地问自己:咦,此刻我的头正在疼的时候,我身体的其他部分在干嘛呢?是什么姿势?是什么感觉?——立刻,我发现了自己左侧肩膀的抽紧、腰背部肌肉的奇怪拉伸和扭曲、双腿受力的不均衡……没有做任何调整,只是好像一双平静的眼睛,看着这一切、感知着整个身体系统的形状和状态……当我再次把注意回到头疼的位置时,一点儿也不意外——它消失了。 在咨询工作中,许多当事人都听我提过一个词——穿越。 虽然不少人走进咨询室时,都希望我、希望接下来的咨询过程,能“拿走”、甚至“消灭”他们内心的痛苦。但其实现实情况是,没有人能拿走和消灭痛苦,同时,痛苦也本来就无需被拿走或消灭——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一个方向,就是这个“穿越”。 穿越,意味着大致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接近、接触、接受、接纳。 最终这个“接纳”的结果,就近似于现在常常被人提到的一个词——放下。 我很喜欢说这句话: “放下”之前,必须先“拿起”。——因为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把“放下”挂在嘴边,却总是做不到的原因。 “拿起”就是接近、接触、接受的过程。 没有经历这些过程,谈“接纳”和“放下”,就是自欺欺人的妄想——嗯,除非你有六祖慧能立地成佛的根器。 我听许多人说过诸如这样的话: 我都跟它相处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了,一直面对着这些痛苦,难道还不算“拿起”么? 是的,不算。——手上拿着,可是却不愿、不敢、不能去看上它一眼,只是满脑子想着怎么把它丢出去、把它掐死、把它换成别的——连真正的“接触”都做不到,哪里“拿起”了? 这不是“面对”,而是压根儿就不敢面对。 心理咨询,就是在帮人们经历“拿起”的过程。 真正“拿起”了,自然会、必然能“放下”。 “放下”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去做的动作,而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发生的结果。 为什么开头举那个头疼的例子呢?因为我发现这整个过程,非常像心理咨询经历的过程。 一开始,人们都以为“问题”是要被“解决”的、“痛苦”是要被“消灭”的,于是期待着“止痛片”式的效果——诶,一个糟糕的“心理咨询师”,往往就是这样做的——当事人要建议就给建议、提问题就给答案,那一瞬间被遮盖的不仅仅是当事人眼前的焦虑,还有真正的“问题”——整个系统为何失衡了?哪里失衡了?怎么失衡了? 止痛片从来不可能吃得好人,吃死人倒是有可能的。 假如咨询师真正知道该干什么,当事人也有接近自己的能力,那么一段时间之后,咨询会变成能够聚焦在“当下”的内心体验——当事人会发现,或许“问题”依旧存在,但自己不像以前那么怕它了、它也不像以前那样看起来毫无希望了,生活中出现了更多可以转圜的空间和余地,放松和平静的时刻在逐渐增加…… 在这个阶段,当事人在咨询中和生活里,都能更主动积极地观察自己内心在发生什么——这就已经从“接近”走到了“接触”的过程。 实际上,要“接触”的本来就不单单是“问题”,而是整个“自己”。也可以说,越愿意接触整个自己、而不单单是只谈“问题”,就离阶段性的“收获”——也就是那个“接纳”越近。 再关联一下那个头疼的例子,不再恐惧那个问题,本身就释放了更多的心理空间和能量,如同釜底抽薪,“问题”的补给减少了,它的出现也必然会减少。 再往前走,“接触”得足够多了,“接受”是迟早的事。 不少人听到“接受”就像见了鬼似的想逃,以为那意思是以后就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永世不得翻身了——请参考本文开头的例子,你觉得我关于头疼的应对,是让自己活得越来越生不如死了呢,还是越来越平静放松了? 抠一下字眼:仔细体会一下“接受”,和另一个词“承受”,有何不同?——恐惧“接受”的各位,想想自己是否把它跟“承受”弄混了? “接受”其实是种仅次于“接纳”的强大状态——我允许“问题”存在,说明了我能承载它——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没有经历过“拿起”的人,视线总是会狭窄地聚焦在“问题”、而非那个比“问题”更大的“自己”上。 “接受”的重点本来就不是问题,而是由于“自己”的扩展,而带来的更深、更广的心理能力和能量的提升。这样的提升带来的“副作用”,是无论原来面对的“问题”是什么,现在都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和空间来应对它。所以实际上到这个阶段,“问题”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它或者已被削弱、或者已被分解、或者已被转化、或者已被宽容…… 当一个人从咨询刚开始时完全被“问题”蒙蔽双眼,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最无能最糟糕的人,经历接下来的“哦原来它也不是那么可怕我也不是那么不可救药”,再到“嗯,痛苦只是我的一部分,我能hold得住”——当我们能“接受”痛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允许它存在时,也恰恰解放了自己的其它部分——我们不再会觉得自己是糟糕和无能的,自然而然能更放松、更完整地看待自己,整个内心系统从指向一个“症状”的僵硬而充满张力,变得更柔软、弹性和平静,这个时候——“接纳”就会不期而至。 走到这里时,你可以说:我已经能“放下”。也可以说:本来就没什么好“放下”的。——当内心的系统像这个宇宙的存在一样自然、和谐、平衡时,本来就没有什么事是“问题”,当然也没有什么是需要“放下”的了。 嗯,说得稍稍远了点,如果整个内心系统都能大致稳定在这种状态,那么已经不仅仅是“穿越”了痛苦,而是已经“超越”了痛苦——“痛苦”这个概念,无论在理性还是感性层面,已经完全被解构,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不存在”了。 怎么样?很牛逼哄哄、很高大上吧?哼哼,心理咨询,就是这么任性。本来么,它就可以不仅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更不是许多人误解的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病”——它就是一种“修炼”的途径。 你往浅了理解它、运用它,它就只是一种职业或一个技术手段;但走得足够深,它能实现的,又哪里仅止这些而已呢? 再加个注解: 本文描述的过程,只是为了看起来更清晰而提炼总结的,并非真实的咨询可以这样一二三地划分阶段。实际的咨询过程往往是多线并行——比如某条线在第一阶段,另一条线走到了第三阶段,还有两条线在第二阶段诸如此类,不过最终还是会趋于同步…… 关键是,整体上当事人的聚焦越来越指向自己内心、越来越能接近自己的内在,那么就说明咨询过程运转得越好、也越接近收获的时刻。嗯,这个可以另说,先到这儿吧~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