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洞穴”

2018-06-30 21:19:12 松果小编
生活总是变着花样给你我制造不同的问题,让我们应接不暇。我们渴望工作顺利,步步高升,高薪舒适的工作是很多人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渴望美满的家庭,期待妻贤子孝,儿女双全,父母健康,孩子天资聪慧又努力懂事,家里比宾馆更干净更整洁,丈夫足够重视妻子,妻子足够尊重丈夫;我们渴望有很多知心朋友,伤心难过时可以互相安慰,开心快乐时可以分享……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自己的工作总是很辛苦,工资总是无法满足自己对金钱的欲望,甚至还会和同事或是上司发生矛盾,家里经常一片狼藉,孩子总是闹腾,妻子总是埋怨,丈夫要么沉默要么指责偶尔摔门而去,父母总是身体不够健康,孩子学业也总让人操心…… 为什么现实和理想总是差那么远?为什么我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其实其根源就在于我们根本不愿意接纳现实,我们害怕,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我们害怕犯错害怕指责害怕失败,我们愿意把自己关进一间屋子里,想象把一切不顺利、失败和错误都归因到我们身边的人身上,那样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消极、懒惰、埋怨…… 柏拉图想让哲学家回到“洞穴”,也就是,参与同类的生活,作为普通人,我们更应该努力融入社会,学会尊重事实,接纳现实,因为只有真正尊重事实、接纳现实,我们才会脚踏实地去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一句回 回到“洞穴”,回归本然之心。近日在松果平台上接触到一位因与父母失联,一直处于惊恐之中的朋友。家境殷实,父母疼爱,成年后曾与父母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喜欢国外的生活,可父母强烈要求她回国,反抗无效百般无奈只得回国,至此便有了心结。回国后父母不知何故又故意不与她联系,同时也断了经济支持,我想她的父母一定是伤心,否则谁愿意如此对待挚爱的女儿呢?可她无法理解,没有父母的扶助,她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觉得所有朋友都比自己过得好是因为有父母,她羡慕他们,因为在她的认知领域里父母和她几乎没有界限,她觉得父母爱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享受父母的爱是她的权利,而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意识就是给钱给得多的就是好父母,因为她的目标是自己的安逸舒适。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她觉得自己特别痛苦,父母特别绝情,怎么联系都联系不上,她的工作也受到影响,入不敷入的经济状况一直无法改善,即使找到好工作也害怕上司对自己有期待,一有压力就害怕就逃跑,后来借钱过日子,身体也因焦虑变得抵抗力很差,找了男友无法真正辨别感情与求助,其实根本投入感情,开始任何一段亲密关系都会觉得很受伤,因为她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连父母都抛弃她了,所以只要男友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她就会受伤,她会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或者对方很渣根本不负责任,其实真正可以对自己负责任的只有自己,可她不知道,她陷在以往的生活模式里出不来,或者说不愿意出来,尽管二十多了,学业有成,但却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面对生活的能力,她只愿意做那个爸爸妈妈捧在手心里疼爱的孩子,拒绝长大,她潜意识里觉得父母一定不会不管自己,所以她的状况一定会越来越差,因为她渴望的是父母的出现,她的最终目标的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她不知道其实她完全有能力自己生存下去,她不能融入社会,无法接纳自己已成年。她需要踏出的那一步意味着她要长大,要独立,要靠自己的努力生存发展,意味着父母离开了自己……她不愿意,她宁愿把自己往死里逼。 情绪是可以释放的,它只需要一个情境;难题是可以解决的,它只是需要时间、精力和积极的心态;伤害自己不如不要去顾忌太多,找个安全的地方,像孩子一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吼就吼,把憋在心里的苦都当做垃圾甩出去;适应环境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会的,不会就学,当然如果有改变环境让它适应自己也是一种能力,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在成功改变以前还是需要去适应的;父母爱孩子是天性,永远不用怀疑,但很多父母不懂爱,因为他们从原生家庭里学到的表达爱的方式与我们真正需要的爱相距甚远,以至于我们误会“爱”,我们追求的完美其实没有那么美,得到了你就会发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得到越多有人变得越优秀也有人变得很低能…… 世界很大,我们的接触面很小,人生百态,能多经历一些其实并不是坏事,生命的重量并不是以它的对错来评定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灵魂,别让它飘远,回到现实中,它就会愿意和你待在一起,“洞穴”里的美景一直在,愿不愿意都进去看一看,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意愿就藏在那里。希望处境糟糕的你早一点醒悟,早一点走进自己的“洞穴”去体验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我。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