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代价就是失去童心吗?

2018-05-29 10:39:38 松果小编
纯真在本质上的释意是原欲以直接的,缺少修饰的形式获得满足,这一点与人类社会文明对于成熟的个体要求相违背,但人们之所以本能的喜爱和亲近儿童恰恰是因为儿童的这一纯真的特性,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其一,儿童的单纯可以让成熟的个体获得某些心智上的优越感。其二,在其一的基础上,也就是在确认对自身毫无威胁的前提下,认同和欣赏儿童以自恋的,直接的形式获得原欲的满足。 社会文明对于年幼者持宽容态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迫于对社会规则以及文明的压力,个体逐渐将这些道德规则不断认同和内化,大部分原欲的满足不再可以直接而高效,个体不得不学习以一种“迂回”的形式来获得本能原欲的满足(升华),这也就是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有些人可以较顺利的适应,有些人则会遇到一些困难。 比较常见的困难有两种:一种是个体对自身的竞争力不自信,对与他人竞争的结果预期较低,导致个体不敢参与竞争,原欲的满足受挫,这时道德也站在了原欲一方,一同批判外部的竞争环境,自我则封闭了与外部沟通的通道,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另一种是对于以往所获得的成就与满足存在强迫性固着,导致出现不择手段,不正当竞争。上述两种情况与年龄较轻,处在学习和适应这种痛苦的转变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稳定、适应性的机制有关。 有些人觉得每个人都生活在伪装之下,一点小小的事情都不自觉的动用心机,认为别人活的很累,因此他们采用冷漠和抗拒的态度对待生活,以“高傲”的方式“不屑”与之“同流合污”,冒昧的判断这与第一种困难有关,其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对成长的恐惧和拒绝,要卸下这些,只有认识到有些“迂回”并非不道德(这里所指为外界大部分客体,非个别极端情况),而是一种成长的必经之路,接纳自我并愿意走向成长,那么“冷漠的伪装”也就不再需要。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