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庄子
2018-05-25 15:05:25
松果小编
梁冬: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庄子
被误解的庄子?
没读过《庄子》的中国人是不完整的。在梁冬看来,学习庄子的过程,便是寻找“自在”的过程。庄子代表了一种中国人对于追求自由的共愿。
“《庄子》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在俗世当中的逍遥自在,随时随地的让自己变成一个达观的人。”
梁冬通过系统地深度解读庄子及其现代意义,向你传达被误解成“消极”的庄子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如何得逍遥?
庄子在《逍遥游》里讲了逍遥的第一个秘密:
什么叫真,真就是说它不变,叫真。
你当真了,就是认为这个东西不变了,
你一想不变你就和世界作对了,
因为世界在变。
我们叫成住坏空、诸法无常、诸漏皆苦。
有什么东西是真的呢,你告诉我什么东西是真的呢,你认为你买了这个房子,就是你的吗,不要说在中国,就算在美国,这房子一百年之后是不是你的也不一定,你也只是用一用,法律上号称是你的,万一有一天突然整个法律改了呢?
所以呢《逍遥游》在第一个故事讲到这个鲲鹏的时候,其实它已经在告诉你获得逍遥的第一个秘密,就是别当真。
一切沟通来自于共振,比如收音机是通过一定的频率来接收信号的。人和人之间,有了真正的认同感和共振之后,才能真正进入彼此。人生总有一些偶然,不是靠知识,不是靠语言,而只是频率上的共振。但老庄认为两个人形成共振是稀有情况,只是偶然才有的交集。
生活当中,很多人会有怨恨恼怒烦等各种情绪:
“怨”,其实就是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也就是说,所有的抱怨来自于不理解。民众抱怨政府、员工抱怨老板、父亲和儿子少有换位思考,这些都是因为形成不了共振,绝大部分人的内心,只是偶有交集。其实《逍遥游》就是在说“不要指望人和人之间能够达到完全的共振,充分的联接,不要指望你和我之间是一样的”。
这里通过一个浅显的例子加以解释:男女之间性别不同,自我认同不同,生理结构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完全理解是不可能达成的。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道理,也就不会存在抱怨了,就会转而寻求自身的不足,承认自身的局限性,继而,要做的就不再是抱怨,而是试图理解更多的层面和意识频率。
“对不确定东西的焦虑”产生了“烦”。那么如果真的相信人生是基于一种大的趋势的话,就不会烦了。我们的人生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因为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以为自己能控制。
一个人的命运包含了天地人的因素:天,出生在什么时代;地,出生在什么地点,这决定了饮食、生活习惯等;人,你的父母。这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难以控制和改变的。我们能控制的,只有如孟母三迁这类事情(改变地点),也就是说人为可以改变的只有约15%到20%,而且需要强大的意识知道要改,需要改,才能完成。只能对可以改变的东西进行改变,并努力去做了;意识到有很多不能改变的东西,就可以安天命,这样就没有“烦”了。
以上“怨”和“烦”的例子说明,正是因为很多不良情绪“怨”无法互相理解,希望别人理解自己,想法和自己一样;“恨”是希望别人不好,“恼”是希望别人好但别人没做到,“怒”是自己以为存在的一个“自我”受到了否定;“烦”是对不确定的东西的焦虑,认为自己的频率是无限宽的,没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怨恨恼怒烦时刻相伴,使得做人无法逍遥。
梁冬说,《逍遥游》就是让你意识到:
第一,每一个人的频率都只被分配了很窄的一段;
第二,不要企图自己和别人的频率时刻相同,所以就不会对别人有那么多的要求;
第三,一个人要变成一个伟大的人,就应该不断扩展自己的心量和频率,起码,应该承认在自己所看到的事情之外,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也许很多引起负面情绪的事情,都有其合理的地方,或者有不了解的另一面。每个人看到的都是有局限的,只看到一部分的光亮。很多东西是基于自己已知的判断,因为未知也许更多,因为立场的不同,所以这个判断很可能不正确。
最后,要得逍遥:
第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对方;
第二,能够拓宽自己的意识频率,能够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地考虑问题,就不会落在某个角度里面,才能真正得到逍遥。
庄子逍遥的境界,是从一个宽频的意识光谱中看到的。有了这种心态,人生就有了无所不在的力量,任何人和事都无法伤害你。有诸于内,必显于外,归根结底,一切的成就,都来自于内在的修炼,让自己建立全息的、开阔的频谱,达成之后就会发现天下之事无非一个念头,心念一闪,就会震动四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内在修行中完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