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2018-05-25 15:44:00 松果小编
从古至今,爱的话题就从未间断过,相信每个人各自都有对爱的独特定义,在此,我也来浅谈一下我对爱的定义和理解。 我非常认同下面对爱的归纳和定义,“爱”有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首先你认为你爱的对象是好的。 第二层:你会努力去维护、保护好你爱的对象。 第三层:你会努力促进爱的对象变得更好。 我们爱一个人,爱的是对方的“如其所是”(对方本来的样子),而不是爱对方的“如我所愿”(我所期待的样子)。 我们一直都在歌颂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是父母给予子女的爱。可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为人父为人母了,当孩子没有按照他们的期望去做或没达到他们期望要求的时候,作为父母的他们就表现很生气,甚至愤怒、乃至暴力惩罚,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一切都是因为爱孩子”。他们的这些行为真的是爱孩子吗?不可否认,这也是爱,不过这是一种“变异”了的爱,这个爱是爱孩子的“如我所愿”,而不是孩子的“如其所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父母不接纳孩子现状的一种表现,父母的心里总是在不停的呐喊:“孩子,你应该表现的更好些、你应该更聪明些、你应该比别人更优秀些、你应该.......等等”。其实,孩子本来就是由你所认为的那些优点和缺点(不足)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1”,没有了那些缺点,你的孩子就不完整,就永远小于“1”,你也不可能做的到把你孩子缺点的那部分像擦黑板一样擦掉而只保留你认为是优点的那部分。 爱孩子,就全然的接纳你的孩子,包括他的优点和所谓的“缺点和不足”。只要我们全然的允许和接纳孩子的一切,我们就会充满喜悦的去陪伴我们的孩子,感受他的成长与改变,从而和孩子一起去经验人生的里程。 把对孩子的爱推及至其他人(你的爱人、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同事等),其实也是一样,也是爱对方的“如其所是”,而不是爱对方的“如我所愿”。我们爱的是对方的这个“人”,而不是TA的某种表现或个性,做到“人”和“事”分开,当TA的一些行为使我们有不高兴甚至愤怒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觉察训练让自己尽可能宁静的表达出我们的情绪。我们可以养成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开头的表达描述方式,不用“应该、总是、必须、又、再”等带有评判性的话语,比如:孩子不吃饭,不写作业,妈妈可以说:“我对你不吃饭,不写作业的行为感到不高兴,心里很难受,不知道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妈妈好受一点不?妈妈很爱你,你爱妈妈吗?”。表达的同时,我们的表情和情绪都要相对稳定,就像我们在说一件非常轻松平常的事情一样,可千万别嘴上说爱,表情、眼神却是另一番愤怒、恨铁不成钢的模样。当然,由于我们过往长期生活习得的经验习惯,让我们形成了很多自动化的反应模式行为,一出现某种刺激,我们很自然的就马上表现出某种对应的情绪反应了。如果这些情绪反应我们现在认识到有所不妥,我们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反复的“觉察”、“反思”、“改变”来加以最终改善性的改变,形成一种新的应对此类事件的习惯模式。 改变从觉察开始,生活从看到这篇文章开始变得越来越好,让我们一起爱对方的如其所是,觉察从而改变如我所愿的爱。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