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死亡

2020-04-02 20:39:36 松果小编
人只有认识到死,才会真正地活 一,你永远在和时间赛跑 假设你的一生享有70年的寿命…… 每天睡觉8小时,一生消耗23年零4个月; 每天吃饭2小时,一生消耗5年零10个月; 每天用于个人卫生2小时,一生消耗5年零10个月; 每天用于交通和购物4小时,一生消耗11年零8个月; 每天用于互联网资讯3个小时,一生消耗8年零9个月; 每年用于身体护理12天,一生消耗2年零3个月; 每年因情绪低落而浪费10天,一生消耗1年零10个月…… 你一生剩下的有效时间,只有10年零6个月... 如果你知道自己下个星期或者下个月就要死去,你将会做些什么? 你的生活将会有何不同? 二,不被正视的“死亡” 在电影《遗愿清单》里,老卡特曾提到一个调查:1000个人被问及,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确切死亡时间。 96%的人选择了“不想”。 人们在死亡焦虑的阴影下生活,以不同的方式逃避着死亡。 (1)恐惧管理理论 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死亡焦虑的影响,人们创立了文化世界观,相信自己是这个有意义的世界中有价值的一员。 (2)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 贝克尔认为,人们设法成为英雄,他们相信一旦获得英雄地位,死亡条例将不再对他们起作用。 三,当死亡来敲门 凡人皆有一死! 死亡研究的开创者库布勒·罗斯认为,人们在面临死亡时通常会经历以下5个阶段: ①否认阶段:“不,不是我!” ②愤怒阶段:“为什么是我?” ③讨价还价阶段:“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好好来过。” ④沮丧阶段:“好吧,是我。一切并没有什么用。” ⑤接受阶段:“是,是我,我已经准备好了。” 四,未知死,焉知生? 真正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这个事实本身,而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想象和看法。 对死亡的抽象认知产生死亡焦虑,爆发出一系列外部防御反应。 对死亡的具体认知产生死亡反省,引发一系列内在成长反应。 恐惧/自我保护/外在价值等向/接受/亲社会行为/内在价值导向 结语 死亡是对生命的提醒。多少人在用悯然和浑噩书写着自己的墓志铭,生命本不该被如此虚挪。 洗净被污的眼,松开被缚的心,让我们庆祝自己仍然活着。而在活着之上,让我们拓展生命的深度,有勇气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如果生命能够重来……” 你知道,生命永远不会重来。 如果明天就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去做些什么?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