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效果不好是哪里出了问题?
2020-04-02 11:11:51
松果小编
昨天一个来访者对我说:“老师我和我的男朋友经常因为一些沟通的事情吵架,我说我在超市,让他开车来接我,结果他去了我公司附近的一家超市,实际上我是在家附近的超市。后来他重新开车回来,我让他把车停在地下停车场然后上来接我,我买的东西比较多。结果他就一直在底下停车场等我,让我在超市门口等了二十多分钟,我非常生气质问他的时候,他却说我明明是让他在停车场等我。”
她认为男朋友好像听不明白别人的意思,还举了其他的例子来证明,“我后来观察之后发现,他在工作中也经常因为没有做好上级布置的工作而被批评,同事给他一句评价,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她问我这是不是男朋友的问题?
你的生活中是否经常出现这些状况呢?你明明表达的足够清晰了,但对方却根本没有理解你的意思;领导给你了一项任务,但你完成的部分却不是领导强调的重点;你的另一半常常get不到你话的要点,跟你发生误会。
其实要理解这些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沟通中的过滤机制,当你知道了这些机制之后,或许你就知道以上的问题出在哪里,并且避免在自己的沟通中出现类似的情况。
沟通中的三大过滤机制指的是,删减、扭曲和类推。
【沟通中的删减机制】
据估计,我们通过自己的五大感官,每秒接受几百万比特信息,然而,我们有意识地大脑每秒钟只能处理126比特信息,按照《心流》作者米哈里·切克森米哈教授的理论,我们理解别人说话的速度是每秒钟40比特。
这个信息传输的巨大差异,就会让我们在解读别人信息的同时进行大量的删减,这样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去关注那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你在阅读微信的公众号文章时会进行快速浏览,这时大脑就是在做删减,快速抓取对你有价值的信息,删减不必要的冗余。
但这种删减也意味着你有可能错过了某些重要信息,比如让你帮她做5件事,而你在听完之后在大脑中只保留了其中的4个,另一个被你删减掉了。删减是一种自然和自动的过程,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不同于“忽略”,忽略是一种有意识的取舍行为。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或者他人在沟通中容易出现这种删减行为时,作为倾听者要做的就是密切关注那些潜在的重要信息,或者重复一遍你接收到的信息和对方确认。当你是一个表达者时,强调你重点要表达的意思,并要求对方确认是一个避免删减造成信息传递缺失的好办法。
【沟通中的扭曲机制】
从理论上讲,扭曲是指当你假设或解释信息的时候,给某件事贴上了失真的文字和标签。这种妄下结论有时会把人的意识引向消极,做最坏的假设,影响人的判断。
举个例子,你的上司对你说,你的一个客户刚才给他打过电话了,让你马上来公司。这一句有什么含义呢?也许什么含义都没有,就是让你马上区公司,但是你匆忙赶往公司的路上就可能开始胡思乱想:我是不是合同签错了?是不是客户投诉我了?是不是领导要批评我?虽然这些猜想有可能是对的,但也有许多其他的可能解释。
这个思维过程你就在做扭曲,并且在做一种消极的假设,这将会影响你接下来的思维以及状态。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在曲解领导的意思,你就可以避免自己的糟糕情绪。生活中多观察自己对别人话语的理解是否发生了扭曲,也能帮你避免妄下结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抉择和选择。
【沟通中的类推机制】
有人用以偏概全来理解类推也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类推是指,当你接收少量信息或案例时,把同样的假设推而广之,归纳出一般原理。
有效地利用类推,可以帮助你提升学习效果和工作效率,比如:如果我能学会做这个复杂的PPT,那么我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其他PPT。积极的正向类推,还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信心,比如:我这次聚会上唱的歌很受欢迎,上次唱的歌也是,每次同事都很喜欢我唱的歌,我是一个很棒的歌手。
但反过来,类推也可能带给你消极的结果。比如:这几次男朋友都对我很冷淡,也许他不爱我了。再或者:最近这几次工作完成的不好,也许我的工作能力下降了。如果经常利用这种形式的类推对自己进行负向洗脑,时间久了事情很有可能朝着你担心的糟糕方向发展下去。
当我们了解了这几种过滤机制之后,就可以对自己进行观察,更清晰明确的了解自己,从而预知一些可能性,从而提升自己的沟通效果。而当你和别人沟通时,如果意识到对方在进行删减、扭曲和类推,也可以帮助你们改善沟通效果。
要提醒大家的是,掌握这个机制的人不要心怀一种盛气凌人的态度,要温和的请对方重复或者重复自己的意思,避免过滤机制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所做的一切改变和提升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希望安妮的这篇文章,对于不擅长沟通的你能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