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勒住情绪这匹脱缰野马?

2019-07-19 09:45:59 松果小编
今天我们来讲《传习录》第156条。 在这一条里,陆原静写道:我曾经尝试过在心里验证,喜怒忧惧的情绪产生之后,即使情绪到了极点,但只要我内心的良知一觉醒,就会涣然消失,或者在一开始被遏制,或者在发作时被控制,或者事后会后悔。如此说,良知就像永远躲在一个清闲的地方却又主宰着情绪,并不参与喜怒忧惧的游戏,这是为何? 陆原静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他似乎在指责良知啥也不干,就像一个叉着腰对民工呼来喝去的包工头,明明不参与劳动,却又控制着一切,真是一个“剥削分子”。良知果真如陆原静讲的那般超脱?自然不是的。因为这又把良知和情绪对立起来了,犯了一分为二的老毛病。  02 果然,就陆原静的问题,王阳明答道: 知道这一点,就明白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本体,会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的奇妙。可是所谓的“良知常若居于悠闲无事之地”这句话,还是有问题的。良知虽然不会停滞于喜怒忧惧,然而喜怒忧惧也不在良知之外。 王阳明的这段话,指出了良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良知在情绪之中,情绪也在良知之内。 所谓的良知在情绪之中,就是说,情绪里面有良知。哪怕一个人的情绪到了极点,愤怒得难以自控,而良知却依然如明镜般澄明,可以照见他的对错。打个比方,这就像我们开车时设定了最高限速,当实际车速超过限速时,车子就会一直发出警报,提醒我们要回归正常速度,哪怕我们完全不顾警报的提醒,执意要超速,它仍将一直工作。 而所谓的情绪也在良知之内,就是说,良知里面有情绪。情绪是天生的,是属于良知的一部分。比如,当我们闻到臭味,自然会伸出手捂住鼻子,内心会同时产生厌恶感。既然情绪是良知的一部分,就要认识到合理的情绪是生命的权利,不能把情绪当成敌人,对它们赶尽杀绝,把自己变成一个冷血动物,而要把工夫花在如何让情绪自然流淌,不被私欲控制,过分放肆自己的情绪。 03 在回信中,王阳明还肯定了陆原静对良知和情绪的体悟,认为他证得了良知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妙。陆原静谈及经验的时候讲到,当良知觉醒后,对情绪会有“遏于初、制于中、悔于后”等效果。 谈到这里,很多人就可能会苦恼:怎么到了我们这里,三种情绪处理的效果就只剩下最后的“悔于后”呢? 这个苦恼确实很现实,情绪实际上很容易被私欲把持,从而把一个人牢牢的控制住,一激之下就犯浑。我们看生活中的种种恶性事件,都是情绪失控之后所导致的。比如,在前几年,北京曾发生过一个恶性案件,一位刑满释放人员与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因为让道的问题发生争执,刑满释放人员一气之下,把婴儿抱起来往地下一扔,结果孩子死了。当然,杀人者偿命,刑满释放人员也被判了死刑。而那位年轻的母亲,也是情绪的输家,需要几经艰难才可能从阴影中走出来。再比如,浙江有位父亲,因为十岁女儿的同学把她的眼睛碰伤而没有当着全班人的面前向女儿道歉,一气之下,拿了把尖刀,跑到女儿的班上把那位同学给捅死了。这些罪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恐怕也都会后悔当初的一意孤行,可是,后悔又有什么用? 假如这些犯浑的人们可以把情绪“遏于初”或者“制于中”,或许他们的人生将会被改写,他们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受人尊重的好人。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后悔药可吃,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04 为什么等待人们的往往是无尽的“悔于后”,而不能把过分的情绪扼杀在摇篮中、控制于发生时?要知道,悬崖勒马才能挽救自己啊。 这就要说到良知的局限。良知就像一面镜子,它只负责告诉一个人脸上有没有脏东西,并不能帮人擦掉这些脏东西。要想把良知照见的脏东西去掉,需要采取实际的行动——动手去擦。这就是为什么王阳明一直在强调致良知的原因所在,关键是要去“致”,要去做才行啊。 那么,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们也想去做,可是手就是伸不出去呀。这就需要理性出马了。当我们知道一件事很重要,却又迟迟不肯去做的时候,原因只有两个:一是获利不够吸引,二是后果不够严重。说白了,还是侥幸心理在作怪。如果真做了理性思考,那就不一样了,我们会发现,现在拖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对自己犯罪。这个结论,是在理性思维全面、整体、高度、恒久的计算利益后得出的。 打个比方,如果你气不过,狠狠的揍了自己的孩子一顿,一般情况下看不出有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往长远一点想,就会发现潜在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比如孩子一下想不通,走了极端怎么办?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怎么办?把孩子打坏了怎么办?孩子学会棍棒教育,也依葫芦画瓢用在你的孙子身上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如果真那么深入的思考问题了,打孩子的手也就不那么容易举起来了。恐怕教育孩子也就会更耐心一点。 05 王阳明曾讲过一个把情绪“制于中”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一个人给他写了一封辱骂他的信。估计这封信点中了王阳明的要害,这位大圣人也不禁怒火中烧,抄起笔就想回一封言辞犀利的驳辞。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候,王阳明运用理性恢复了平静,他想起自己的志向是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怎么连这点侮辱都不能忍?这就是王阳明反复提醒我们注意的“立志真切”。平静下来后,王阳明把信又看了一遍,结果又勃然大怒,接着又是理性帮他冷静下来。这种情况前前后后反复了三次,最后王阳明才能对这封信淡然处之。王阳明后来总结到,经过这次的反复折腾,他以后再也不会因他人的辱骂而动气了。 对于王阳明的总结,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王阳明在读信时,已经是晚年了,此时他已经脱凡入圣了,能够让他生气的东西可谓少之又少,但圣人也有命门,显然那位写信骂他的人点中了他的命门,所以他才会很愤怒;其次,圣人虽然也有命门,不过这个命门比凡人到底是小太多了,王阳明破掉了这个命门后,能奈何他的东西可就没剩几个了;最后,即使王阳明破掉了这个命门,也不代表他不会生气,他还有其他的命门呢,只是越来越不容易生气罢了。 可见,王阳明也是运用理性——做圣人来帮助自己控制情绪的。毕竟,与放肆情绪相比,当圣人的利益更大。 06 怎样才能勒住情绪这匹脱缰野马?只能运用理性,算大帐。算了大帐后,就会发现,现在拖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对自己犯罪,哪里还敢耍小性子? 不过,这又要谈到另一个话题:算大帐的参照物是什么?也就是说,得到的吸引力要足够大,失去的痛苦也要足够大。这就是“立志真切”的事了。 附录:《传习录》156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优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