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2019-07-18 08:33:52
松果小编
今天我们来讲《传习录》第155条。
在这一条里,陆原静写道:此心未发之体,是在已发的前面,还是在已发之中并主宰已发?它是没有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的么?如今说心的动、静,是针对有事和无事说的么?它是针对寂然、感通而说的么?它是针对循理、从欲而说的么?如果把循理认作静,把从欲认作动,就与程颐程颢所讲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及周敦颐所说的“动极而静,静极而动”相矛盾。如果把有事而感通认作动,无事而寂然认作静,又与周敦颐所说的“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相矛盾。如果说未发在已发的前面,静而生动,那么至诚的主体就有停息了,这又与圣人所讲的相矛盾。如果说未发在已发之中,那么,就不知未发、已发都应该是静的呢,还是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还是未发和已发实际上没有所谓的动静之分?或者都有动有静?请给予指点。
陆原静这一通机关枪似的问题,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看他的问题那么多,而且又那么绕,似乎让人感觉有点头大。其实,这一系列的问题,除了一个的“静极而动”问题之外,其他的都很好回答。而陆原静之所以在动和静的问题上绕来绕去,不仅把他自己绕进去了,也把我们这些读信的人也搞得晕头转向,其关键就是没有搞透“循理为静,从欲为动”以及“动静体用一源”这个道理。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懂就问,不懂就辩,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老实做学问的态度,陆原静针对动和静的问题反复请教王阳明,正说明他是一个踏实的学者,这种求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王阳明是怎样破掉陆原静的这一系列设问的。
王阳明回答道:
未发之中,就是良知,没有前后内外,是浑然一体的。有事、无事可以用动静来区分,但是良知并不会因有事和无事而有所区别。寂然、感通可以用动静来区分,但良知却不会因为寂然和感通而有所区别。动和静,这是针对时空来说的,心的本体,本身是没有区分动静的。理是静止不动的,一动,就变成欲了。只要遵循理,哪怕酬酢万变也不曾动,听从欲望,哪怕心如枯槁也未尝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遇事时的感通,固然可以说是动,然而其寂然不动的主体并没有增加什么。没有事情的时候而寂然,固然可以说是静,然而其感通的用并没有减少什么。“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这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既然知道良知没有前后内外之分而浑然一体,那么至诚有息的疑问就自然迎刃而解了。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有另一个未发存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有另一个已发存在。这就是说,未发和已发未尝没有动静,只是不能用动静来区分。
但凡看古人的言语,关键要用心去琢磨、体会古人的心,从而明白主要意思。如果局限于文义,那么,“靡有孑遗”这句话岂不是说周朝真的没有遗民吗?周敦颐的“静极而动”之说,如果理解不当,难免会产生问题。这句话,大概是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下来的。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但是其本体是恒常不变的。太极的生生,就是阴阳的生生。在这个生生之中,把妙用无息的方面称之为动,这就是所谓的阳的产生,而不是说动之后产生了阳。在这个生生之中,把常体不变的方面称之为静,这就是所谓的阴的产生,而不是说静之后产生了阴。若果真静之后才能产生阴,动之后才能产生阳,这就把阴阳、动静当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了。阴阳同属一个气,气的屈伸形成阴阳,动静同属一个天理,理的隐显形成动静。春夏季节是阳和动的,却未尝没有静和阴;秋冬是阴和静的,却未尝没有阳和动。春夏秋冬没有停息,都可以称之为阳和动,春夏秋冬本体常存,都可以称之为阴和静。从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分、秒、忽、微,无不如此。程颐曾讲过,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这个道理需要真懂道的人自己去体认,不是言语所能说清楚的。如果拘泥于文字和词句,比拟模仿,就成了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了。
03
大家看,王阳明在回信中分了两个部分来回答陆原静的一系列问题。第一部分比较简单,就是重复了前几条里强调过的观点:循道为静,从欲为动。第二部分,因为陆原静引用了周敦颐“静极而动”这句话来说明静与动是两样对立的东西,这个问题稍微复杂一点,所以王阳明多说了几句。
说它复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是周敦颐说的。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话,在当时的学界不亚于“圣旨”,必须慎重对待;二是“静极而动”的说法听起来确实把静和动当成了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与王阳明主张的动静合一的观点相悖。
对于“静极而动”这个问题,王阳明并没有把自己束缚在文字游戏上,而是提出了动与静是属于屈伸、显隐关系的观点。这相当于在“循道为静,从欲为动”的基础上又扩展了动与静的内涵。其实,这个道理,《道德经》早一语道尽——万物负阴而抱阳,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阴阳合体的,看得见的是阳,看不见的是阴。
04
关于“循道为静,从欲为动”的观点,之前我们已经谈过,就不赘言了。我们重点谈谈王阳明提出的关于动静的另一个观点:隐为静,显为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件事情,显露在外面、人人得见的只是道的具体运用和呈现,隐微其中、无法眼见的才是事物的本质——道。
王阳明告诉我们,在做事、看问题时,要学会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而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成了水中捞月的猴子。这也是六祖慧能所说的,心要转法华,不能被法华转。
有一位名叫戴大丽的老奶奶,今年已是73岁高龄了,但她凭借钢管舞实现了逆生长。看她在钢管上翩翩起舞,不着痕迹的做着哪怕专业选手都感觉有难度的动作,怎么也想不到她是一个73岁高龄的人。羡慕么?恐怕人人都会说羡慕。道理很简单,年龄这么大,能健康活着已是不易,还能劈叉、跳钢管舞,简直不敢想。
既然有榜样,那就学吧。于是很多人就会开始行动,也像戴大丽老奶奶一样苦练钢管舞。可结局未必如意,要么被被人一句“老妖精”的讥讽打起了退堂鼓,要么坚持个两三个月看没效果就索然无味,要么做上个一天两天就扭伤了老胳膊老腿于是心想“臣妾做不到啊”......大家看,这就是我们常人在学一个人时容易犯的错误。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因为被功利心所蒙蔽,被表相所迷惑,从而看不到本质。
戴大丽老人,她之所以能如此轻松的跳钢管舞,是因为她已经付出了整整9年的努力——从64岁开始就跳了。想想,9年的功力,哪里是其他人学个一年两年甚至两三个月能做到的?循序渐进,这是戴大丽老人成功的要素之一。然而,这还并非关键。导致她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愿心。很简单,她热爱钢管舞,并愿为之不懈努力。
如果我们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把目光从钢管舞上移开,看到愿心才是成就戴大丽传奇的关键,从而自信起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假以时日,一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05
六祖慧能讲,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这是说,我们不要被表相所迷,不要被成法所限,而要跳出表相、跳出成法去看问题的本质,把握住本质。
其中的主要难点,在于能否跳出表相和成法。这就需要敢于做一个“叛逆者”了。
附录:《传习录》155
来书云:“此心未发之体,其在已发之前乎?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者,不可通矣。若以有事而感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为静,则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未发在己发之先,静而生动,是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也,又不可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未发、已发俱当主静乎?抑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乎?抑未发、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减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
凡观古人言语,在以意逆志而得其大旨。若必拘滞于文义,则“靡有孑遗”者,是周果无遗民也。周子“静极而动”之说,苟不善观,亦未免有病。盖其意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来。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阳之生,非谓动而后生阳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非谓静而后生阴也。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春夏可以为阳为动,而未尝无阴与静也;秋冬可以为阴为静,而未尝无阳与动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谓之阳、谓之动也。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皆可谓之阴、谓之静也。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杪、忽、微,莫不皆然。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此拟仿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