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少女,终于不用再当“狗”。

2019-07-08 16:37:40 松果小编
14岁的少女Charlotte在自残两年,持续企图自杀一年,无数次被救护车送往急救病房后,这一次却没有再醒过来。在过世前留下的日记里,少女不止一次地表示,“我是真的真的很不满意自己的身材”。“我希望在酗酒中度过一整个圣诞节假期,在被发现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早在去年二月,这位来自曼彻斯特的姑娘就开始暗搓搓地计划结束生命了。她曾经躲在衣柜里想要吊死自己,却意外被寻找手机充电线的20岁哥哥Tyler发现了。平日里,这位在Rochdale的天主教高中上学的女孩,看上去并没什么特殊的地方,日常是嘻嘻哈哈古灵精怪,和祖母关系也非常好。可谁知道,在最无忧无虑的年龄里,Charlotte已经自残了足足两年有余了。可这一天,正是爱她的祖母发现了过度用药的Charlotte,并一路陪她去了医院。次日,姑娘就出院回家了,但面对家里人关切的眼神,Charlotte却拒绝任何形式的谈话。 14岁的少女“持续在假期中酗酒”家里人并无觉得不妥,不得不让人猜测。少女家人本有关于“酗酒”的故事,以至于少女酗酒并不被重视。酗酒是一种借用酒精来麻痹自身感知的成瘾行为,酗酒的程度与绝望的程度呈正比,无力感在其中作为推动促使酗酒行为的发生。“持续自杀一年”,家里人并未发现和重视,这说明少女在家庭中的位置是被忽视的。没有人看得到她关心她,而这里的看不到,在于少女家庭中序列的混乱,长者们看不到自己自然也看不到他人。没有感知自己的能力,也会丧失感知他人的能力。当少女在衣柜中打算吊死自己,这句话被一笔带过。讽刺的是,与少女生命有关的内容正如报道中的描写:并未为自己活着,故而借用自杀的方式试图感受那刻强烈的存在。这种感知方式从深层来说,倒置了自身对爱和恨、痛苦和快乐的感受。也就是说,她把对爱的渴望借由自杀的方式,以强烈痛苦的行为释放出来。 她渴望爱,却伤害自己。为什么呢?因为她感知到的爱,都是伴随痛苦的。正如我们所见的:忽视、淡漠。而我们未能明显见到的,还有施受虐的痕迹。这部分施受虐在会选择自杀的人儿身上,都可识别到相应的线索。在少女的家庭中,对于亲近的人他们表现出来是相当冷漠的,冷漠到对方自杀,都“波澜不惊”。他们之间并没有关系,各自在自己的想象中。而这种对血脉相连的亲人的冷漠如果不能叫做施虐,那还能叫做什么呢?可想而知,对于亲近的人冷漠的不行,而对记者倒是极力解释,换句话说,对旁人热情。这种根本上来说是倒错的情感反应。正是因为少女爱家人,这类倒错才得以在她骨子中形成认同,而非反叛。这种认同之下,是受虐型的顺从和接受。 被哥哥发现后,家人并未因此重视,这也证实了前面所说的“忽视”、不重要。当一个少女在青春期正是建构自身女性身份的时候,身体巨变引发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波动,在少女家,这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少女将受虐型的顺从讨好发挥得极佳,在她持续自杀的过程中,她还在努力保持着面上“嘻嘻哈哈”。她戴上了假面,藏起她真实的自己。若是她脸上笑嘻嘻,心里还有MMP,也不至于会走到自杀的终点。她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放弃了在心底留个保护自己的炸弹,她将伤口一个人独自承担,避免扎伤他人。这是对他人的仁慈,却是对自己的残忍。她对家人是有愤怒的,愤怒无法表达,她转而攻击自己。有愤怒不见得是坏事,愤怒意味着对人有反应,而压抑愤怒不去反应,便等同于断开连接。对于自残两年有余的她,家人未察觉端倪;用药过度的她,像个乞丐被祖母发现。当家里人表示对她的关切时,她选择拒绝谈话,封闭住自己。Why?答案是:只有当我们相信我们所说的话再也不会被理解时,说话没了意义,也就没了说的必要。 Charlotte的母亲VeronicaKilbride无奈地表示:“我不想让她不高兴,更不想让她自寻烦恼。我是五个孩子的妈妈了,我今年42岁,在她12岁的时候,我发现她开始自残。“她手臂上的疤痕渐渐淡去了,可是我没想到的是,她开始把矛头对向了大腿!由于平时经常穿leggings和短裤,所以我们根本看不到那些伤痕!一直到她去世后,我才在她的日记里,看到了剪贴拼接在一起的自虐照片。我的母亲,也就是Charlotte的祖母告诉我,小姑娘只是在寻求外界更多一点点的注意,但我从来不这么认为。小夏一直看上去是个快乐的孩子,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的征兆。我经常听到她和她的朋友们在房间里听着音乐讲着笑话,非常开心。她从不告诉其他人她的私生活,因为小夏是个注重隐私的姑娘,直到她过世之前的那一周,一切看上去都非常正常。” 少女的母亲表示她有关注到少女自残的情况,她有五个孩子,明显力不从心。她没有足够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她把后续没有关注到少女自残的原因归结于“她穿的衣物挡住了”。这是一个遍体鳞伤的母亲,以至于她“看不到那些伤痕”。五个孩子,每生一个她就得承担相应的痛苦,这些痛苦由身体疼痛及心理疼痛组成。当女人生孩子时,会不由自主无意识地带出自己曾经的体验。她没法儿关注在表象之下的女儿现状,正如她自己也无法关注自身的疼痛。她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看起来”上,所以只能看到小夏的开心。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基于我们对自己的感知程度。没法儿关注自己内心深处,自然无法感受他人的内心深处。 调查组在Charlotte的黑色封面日记里发现,其实小姑娘的内心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平静开心。日记里剪贴着不少手臂大腿自残的照片,大段大段的文字描述自我伤害的过程,然而贯穿整本日记的是“我是如何不喜欢自己的身材,我体重超重,我不开心,我一步步走向抑郁。”最后一次日记的记录,画下的是一只手,和一只眼睛。没有配任何文字。警方发现姑娘给朋友发的最后一条短信写道:“他妈的我到底是怎么了!我真TM是个窝囊废,艹。。。”其实,Charlotte一直在发送抑郁的求救短信,只是,没有人理会过她。 “他妈的我到底是怎么了!我真TM是个窝囊废,艹...”这是小夏最后给朋友发的消息,她不清楚自己怎么回事,她怀疑自己的存在本质,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对于长久呆在顺从的受虐位上来说,她最终还是把这些愤怒和攻击通过对自己“窝囊废”的描述转回自己身上。她享受自残,自残非常痛,而也正是这些疼痛,让她能够稍微感觉到自己。或者说,在那刻,当她不能够感知自己到底是谁时,她选择通过终极自残去感知自己,痛与自己在此等同了起来。她在生活中只能跟自己保持关系,她跟自己最亲密,对自己也最是残忍。正如她的家庭互动:对于亲近的人越是冷漠,对于不熟悉的人反倒热络。施受虐引发的感知倒错,贯彻进小夏的生命。 她不喜欢自己的身材,体重超重。不如说,对她自己整个人,她都是不满意的。什么情况下,会让一个少女对自己的整个人不满意呢?大概是:没有获得肯定的人,无法尝到被肯定的滋味。借由伤害自己,杀死自己小夏获得的,是仇恨的疏解。仇恨,本是爱而不得的反身。她仇恨那些会为了她死去而感到伤心的人们,正如她深深爱着他们那样。爱和恨,在此模糊成同一种感知,倒错成:明明我爱着,但是我表现出恨你的样子(对家人关切的拒绝);明明我恨你,但是我表现出爱你的模样(平日里在生活中的嘻嘻哈哈)。从倒错的逻辑上看起来,小夏自杀,在她的逻辑之中便是:这是我唯一一次尝试真正的爱自己,不再是为了他人去掩藏自己的破碎,我回到自己的真实,我真的撑不下去了...故事结局,最终画上悲情的句号。 “ 你们给予我生命,给我热的汤,暖的床。 你们给予我名字,给我女孩的洋娃娃,甜甜的糖果。 唯独你们不爱我,把我当成物品。 我能够获得你们“爱”的方式,便是安安静静的做一个物品。 乖乖的不惹麻烦,你们烦恼时逗你们开心。 我怀疑啊! 我可能是条狗,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你们告诉我,你们是爱我的。 但我的感觉告诉我:不对劲啊,爱并不是侵占和掠夺。 可是,可是 我太爱你们了 我舍不得伤害你们,也舍不得让你们难过。 好吧,好吧 反正你们也在我骨子中根植了那么久 就一起毁灭吧 不过,不过 我还是爱你们的,很爱着。我用我的生命,来证明了。 ” 《狗》 2019/07/08 宋杨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