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想象压垮了你的人生

2019-07-03 14:15:55 松果小编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存在逃避心理机制。只是大多数人的逃避心理对现实生活影响不大,而有些人的现实生活却深受自己逃避心理的影响,从而使生活变得像一团乱麻。   日常咨询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因自己的逃避而内心痛苦着,可是又没有面对的勇气,也找不到面对的方式。有时候,他们逃避的事情本身在大多数人眼里,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可是他们却无法做到面对,蜷缩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瑟瑟颤抖。   逃避,作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分为四种,分别是:压抑、否认、退回和潜抑。因篇幅限制,在这篇文章里,对于这四种逃避心理防御机制的具体定义就不加阐述了,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某些人逃避的原因是什么。   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逃避的原因是无力面对。那么,是什么造成的他们无力面对呢?   接触过一些这样的来访者之后,我发现他们大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非常善于想象。当一个问题出现时,他们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专注于考虑这个问题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并且,他们惯常会将后果朝不好的一面去想象,并且会想象得很严重,其严重程度足以让他们感到无力面对,有足够的理由选择逃避。   这样的想象必然导致他们面对问题时裹足不前,同时,却又无法消除来自内心对于这种逃避的痛苦,反复压抑,不断否定自我,出现退回,或者把那些痛苦体验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自信丧失,讷于言谈,工作和生活无法正常进行,甚至出现自闭心理。   是什么导致了他们这样的思维模式呢?   首先来说,是个人的成长经历。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后来的社会,这种思维的来访者大都很少得到肯定和认同。尤其家庭的教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多属于那种对子女要求比较严苛的类型,即使孩子做的很不错,也会吝于夸奖。一旦做错,就会严加批评。这样会导致孩从小缺少自信心,缺少面对的勇气和进取的动力,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即使做对了也不敢肯定,不知是否又会被来自权威——父母的责罚。在他的内心世界里,除了批评和不置可否,没有其它,以至于他自己也不敢奢望其他,认定了自己是一个什么都做不好的人。   其次,个人性格的缺陷。当然,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家庭、社会教育也是分不开的。但也有一定的基因遗传因素,虽然主要的因素仍然是成长环境的影响。在一个缺少肯定的环境里长大,人很难形成坚强、果敢的性格。   最后,是行为模式的惯性。何为行为模式的惯性?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从小面对问题的时候形成了逃避习惯,这样的习惯延续到成年,就有了一定的恒定性,致使每当问题出现时,他会下意识的选择习惯的处理模式——逃避。在小的时候,因为思想不成熟,与现实也有着距离,这样的逃避行为还可以使内心获得苟安。当成年后,思想趋近成熟,融入了现实社会,认知视野开阔,这使他意识到,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并且那些被逃避的问题并没有消失,一直横亘在他前行的路上,他无法跨越,又没有勇气面对和解决,于是在逃避与面对的矛盾中纠结,内心痛苦体验出现。   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笔者认为,也未必就有一定之规。在这里,笔者只是提出一点个人的小想法。   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这类来访者的想象的结果,有多少是贴近现实,真的会发生的?而他们认为会发生的理由是什么?当我们进行这样的分析之后,很多来访者就会发现,其实自己想象的恶劣结果与现实是有距离的,很大可能并不会发生,只是自己担心会发生那样的结果而已。   也会有来访者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他们担心的结果也确实存在了诸多发生的可能。那么我们不妨来假设一下,如果那个结果真的发生了,会怎样呢?该如何处理那个结果呢?来访者最后得到的结论往往是,即使那样的结果发生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就是那样,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恐怖和不堪。只要自己身处那样的结果中,自己就会找到解决的方法。   然后我们不妨再让来访者想一下,那个想象的结果如果出现了,会比他此刻内心感受到的痛苦更糟糕吗?这样的对比结果,会让来访者发现,那个结果远不如他此刻的感受更痛苦,反而是面对之后,会更坦然一些。   这样的几步下来,大多数来访者就会发现,自己对于结果的想象是多么没有意义,是怎样在影响着自己的人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只要在今后的生活中面临问题时能够坚持这种正确的理性认知,内心的逃避模式就会逐渐瓦解,直至被新的健康模式代替。   世间本无鬼,鬼来自我们的想象,而我们往往是被我们想象的鬼吓得半死。人生中也一样,结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结果还没到来之前,你就已经想象出了及其可怕的结果,然后被这样的结果吓得不敢前行,直至被自己的想象压垮在地,再也爬不起来。   明天是不可预知的,但我们不要因不可预知的明天毁掉了今天,那样我们就成了那个每天担心天会塌下来的杞国人了。你愿意成为那样的傻瓜吗?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