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从来都没有问题,他们一直以来都是那个样子。
2019-05-13 21:07:35
松果小编
把期望放在下一代身上,这是一个灾难。顺带着放在下一代身上的,其实也包括父母自己所有的不堪。而孩子身上呈现出来的,将是赤裸裸的父母的欲望。
通过电影《何以为家》我们来看一看,家族结构中的悲剧如何在无意识的推动中显露并最终落实。(未看过《何以为家》的小伙伴注意,下文有剧透)
一个小男孩以父母病了为开头,去药店买药,店主问:为什么妈妈不自己来开药,为什么爸爸不来开药?小男孩非常自然的编了一个理由,蒙混过关。实际小男孩买药来做什么呢?协助父母制造毒品!(他的父母心存侥幸,在法律规则边缘,想要不劳而获,哪怕不择手段利用孩子的“童心”。孩子是很容易被相信的,在此他作为父母达成欲望的工具。)
该男孩的生活处境:
1.父母探望服刑人员拉家常,开心如斯,似乎服刑并没有任何不妥,进牢房成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男孩不能上学,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利。(他的父母心中没有法律,没有规则。内心没有方向,也“很自然”的剥夺男孩的方向,学习是一个学习规则、进入规则的机会。)
2.居住环境糟糕,男孩有很多弟弟妹妹,他的父母生了很多孩子,父母只会抱怨:抱怨社会、抱怨工作、抱怨自己辛苦和推卸责任让这个男孩照顾弟妹,一家子人通铺,没有单独的个人空间。(父母外归因,什么都是“别人”不好,他们通过这些抱怨去牢牢的控制住孩子们,因为孩子是最听父母的话的。从而培养出“懂事”的小孩,避免让他们再陷入照顾小孩的麻烦。)
3.男孩卖甜菜汁养家,照顾弟妹,承担了作为父母应承担的责任。妹妹来例假,以至于裤子上有血,妹妹不知(对自己的身体无体察,她的父母对自己的处境也毫无觉察)。男孩儿帮妹妹清除血迹,并警告妹妹将自己来例假的事情藏好,不能让父母发现。为何?男孩儿看见另一个女孩儿,第一次来了例假就被送走,送去给单身汉当老婆。他恐惧妹妹也落得如此下场。(作为“听话”的小孩,他已经扛起了“父母责任”的大旗。像个妈妈去关注妹妹的生理事项,温柔的照顾来例假的妹妹,像个爸爸似的告知妹妹不能透露自己来例假的任何痕迹,以避免陷入危险。)
4.男孩想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得凭本事去偷盗,他是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的。(这一点颇为与父母相似,他的父母在偷社会的规则,而他也用偷盗的方式,去争取自己想要的。这也揭露了,他希望父母是爱他的不可能性。)
最美的画面,大概在于:兄妹俩在阳台上依偎在一起,敲着生锈的铁桶,享受他们的悠闲。阳光洒在他们稚嫩的脸上,把那些糟糕的生活都放在一旁。
男孩内心的坚持:
1.他知道什么是“脏”,也清楚什么是需要维护的正义。妹妹来例假,他主动给妹妹洗掉粘上血污的裤子;当妹妹被调戏,他出面维护;灾难来临:11岁的妹妹要嫁人。男孩本计划带妹妹离家出走,而妹妹最终被送走,男孩的妈妈说道:“你差点坏了我们的好事"。(他很清楚也很确定,女孩这么小,是不能结婚的。小男孩的规则感,本从父母那里来,换句话说,他的父母明知道妹妹这个年纪还不能结婚,但依旧将妹妹嫁出去,为了自己的私欲!还美其名曰:为了让妹妹过上好日子)
2.他和妈妈的对话:“人家送来几只鸡。你就巴不得卖了萨哈(妹妹)”。妈妈说:“不要让我丢了脸面”。(其实,是这位妈妈自己丢了自己的脸面。而她不能承担自己丢脸,便将“丢脸”的人,指认为小男孩,“是你丢脸”)
3.男孩愤怒抹掉妹妹的口红,不让妹妹拥有女人的特征,避免嫁人陷入危险。(他的早熟,意味着他过早的承担了家长的责任。以至于他走到哪儿,都成为一个小家长,带着痛苦在死命坚持着。)
“父母”的姿态:
1.他爸爸嫌他麻烦不让上学,妈妈嫌他麻烦支持送他上学(无能的父母,以避免麻烦为特征)
2.他拖着比他还重的煤气罐羡慕着坐在校车上的同伴,照顾着比他年纪还小的弟弟妹妹们。(无能的父母,让孩子去承担他们应履行的责任)
对于一个十二岁的男孩,生命是无法承担之重,因为他在认真体会和思考生命的真谛。他想获得自己独立的存在感,那痛苦,便是不得不必须直面的迷宫。
生儿为人,人是什么?
在他与成年世界最激烈的争执中,他触碰规则的最底线。偷东西、制毒、捅人。他非常疑惑,当父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无比重要时,那么生命又是什么?牲口?他想知道自己到底在父母心中是什么样的存在,连同死去的妹妹那份儿,他想讨个公道。故而他状告他的父母,质问他们:为什么生下我?
他未成年的父母,心里只有享乐,没有责任一说。或者说正是因为未成年,他们也承担不起什么。他们的精力只能够考虑到吃喝。他的父母,只是在制造牲口,从而生了那么多孩子,或许他们也爱自己的孩子,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对待他们自己的孩子。而这何尝不是另一个悲哀。恰如男孩重蹈制毒的覆辙,为了养活小男孩不得不像他父母对待他那样对待小男孩。命运,在这种时候以无意识的思维重复为体现(他的父母在制毒时不让小孩靠近从而将小孩的脚绑住,小男孩在和婴儿一起生活时,他也采用了绑住脚的方式,避免小男孩的靠近,减少麻烦),暴露了对于命运,各有悲哀。
我们说,他的父母简直是禽兽啊!那禽兽是如何养成的?禽兽是由禽兽喂养的。而禽兽养出禽兽不奇怪,禽兽养出人来,便使人觉得新奇。那么如何保持自己的人性?他最后的挣扎,最后保持自己人性的唯一方式,便是拿着刀去试图杀掉让他妹妹死掉的男人,伸张他所认为的正义:以命抵命。他的行为,依照家族中将他放任的位置——“拯救者、承担者”来说,他去杀人,是必然的。他本是他们家族中,最有“人性”的那一个。他牺牲自己,也是必然的。他拯救妹妹、拯救小婴孩、试图拯救父母唤起他们内心仅存的人性。可这种拯救也终将失败。
他依旧爱着他的父母,他依旧在期待着他们能够“醒”过来,可是这种期待往往最为致命。他的父母内心深处认为:孩子死了,再生一个就是。而父亲母亲,作为孩子是没得选的。他绝望了,绝望成为了他新的开始。而他也不够绝望,因为从未得到自己想要的“爱”,这便成了一个生命的缺口,总是想得到,总是期望得到,又不可能得到。他不是他自己,始终还是父母欲望的工具。他试图唤起父母仅存的人性,基于他认为:这是父母必要的。也就是说,他依旧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父母的处境、需要、以及责任。而非从他自己的角度,去放下对父母的期待,从而期待自身的变化。父母要变,早变了,而他妈妈最终跟他说的那番话,也证实了他父母的不可改变。他们依旧不懂得什么是作为“父母的责任”,不懂得什么是爱,不懂得孩子于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他的父母始终都闭着眼睛,而男孩,成为了他们通往真实的“眼睛”而已。所以,他算不上是他自己。
当穷人在陋巷疲于奔命,最为令人绝望的并不是父母有能力而不给,而是他们确实没有能力的无奈。男孩依旧是恨他父母的,因为爱得有所期待。或许到这里,有人会说,啊,他的父母也是太无奈了!确实是太穷了啊!
实则不然,另一个黑户的黑人女人便是答案。她对她的孩子,是爱着的。哪怕她自己没有身份,没有钱,最后跟孩子走散后,她依旧惦念着自己的孩子,并试图找回他。她不断在面对作为一个母亲要承担的责任,没钱就去赚钱,哪怕打几份工。没身份,就尽量保住自己的身份,以保住自己的孩子。而上文的小男孩的父母,没钱,抱怨是因为孩子,没身份,抱怨是因为社会。爱,并不是流于形式的敷衍,嘴上说着很在意,行为上却背道而驰。爱是一种生命联结的真实感,时时透露着在意的态度,和作为母亲勇于承担自己行为(私生子)的责任感。尽她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保持和自己孩子的关系。
爱的伟大并不在于穷富,而在于对自己的承担。承担自己的不堪,面对自己的不堪,面对自己能力有限,但依旧在努力着。生而为人,何以为家,心里无家,在哪儿都没有家的感觉。心里有家的感觉,其实就是有无“爱”的滋养在生命中贯注着。对于小男孩来说,爱大概成了他心中的刺。插在心上,不甘心拔出便转成了恨,围困住他。
愿我们都可以放下,让刺转化为“爱”的筹码。那刻,我们将拥有自己的家。
笔者:宋杨
(本文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