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取决于我受到怎样的“要求”

2019-04-22 13:54:32 松果小编
一、耳濡目染的故事——文化传承 1.孔融让梨——东方文化——整体文化 孔融让梨 《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在中国语境下,谦让是我们奉行的美德。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耳熟能详,此故事的教育意义在于: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处境、知礼、尊重、谦卑、谦让、注重德行、通情达理..此故事从年幼时对我们的影响至深。这也是我们国人恪己的一概奉行标准,不消说,这也是作为国人所传承下来的品德之一。 2.延展版孔融让梨——西方文化——个体文化 一位美国罪犯的来信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我一眼就看中那个又红又大的,别提多馋了。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最红最大的哪个,没成想被弟弟抢先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他一眼,责备他道:“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把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直到我现在被送进了监狱。 在此例出这个故事的原因在于,同样都是要求“礼让”,从故事看起来造成了差异较大的两个人的出路。一个成为了德行高尚的人,另一个成为罪犯。 于东方而言,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我们一贯奉行的标准历来都是恭谦礼,言行一致。本质上属于整体文化。于西方而言,鼓励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成为自己、具有个人特性、本质上是个体文化。 在延展版故事中,不难看到,故事中的妈妈悖行于西方语境,去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未鼓励孩子们去表达自己如实所想,而是主动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孩子们按照她的要求,去满足她的愿望——希望孩子是个“好孩子”。“你要是想成为好孩子,就按照我说的做。”在此孩子作为一个对象,满足母亲愿望的对象,从而孩子在此将他真实的部分,异化成——去满足的行动。 立足于语境,孔融让梨中的记载,孔融让梨从故事叙述上看属于自愿的行为,自发性的做自己,顺应了东方文化的传承,思虑度事从整体出发。延展版中,罪犯被要求做与自己愿望相反的事,逆行于西方文化的传承,为了保有作为西方人的立足于社会的资格,犯罪,从此层面说起来,算是顺行了——妈妈教给我的与之相反的,如实去做自己想做的,不择手段的表达自己真实欲望的——个体文化。 文化语境作为个体意识萌芽的种子及背景,家族作为培养皿,长出不同的个体。 二、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家族传承 工业为主的当代,作为五千年传承的国家而言,传统和新时代之间迸发出新的火花。东方文化语境与西方文化语境融合的情况下,工业时代带动全民经济蓬勃增长,作为人口大国,让人口有足够的物质资源活下来为首要的目的,工业推动时代的发展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作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大国,文化底蕴根基深厚,工业带来的冲击将人们从传统的位置剥离开来一部分。剥离的后果,在于内心体现的不安稳感。这种不安稳,在生活中表现得淋漓非常。 比如:勤晒族、速爱族、空虚族、美食族、酒仙族、整容族、手机族、游戏族、葬爱族... 在温饱得到恰当满足后,精神的安妥何去何从呢? 那么还得回到自己的根源——家族 家族的关键价值,一个归属感的巢居,一个我从何而来的起始地,一个标明我是谁的原初场所。 1.“我”的名字——由个人出发探索无意识 “猪女孩”的故事 V对自己要求甚高,不允许自己犯错,凡事追求完美,身材、工作完成度、学习进度、理解事物的理解力与速度...若是做事达不到自己对自己的预设,便会想法子惩罚自己。暴食催吐、一边试图通过吃东西的方式安抚焦虑的心情,在吃完之后立马催吐避免自己长胖。她认为自己像“猪”一样蠢,总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还像猪一样肥胖至极(实际V的体重为标准体重)。 小时候V经常在看电视时,被奶奶责骂,:“你的眼睛像猪眼睛一样,落到洞洞里去了。” 在没有完成奶奶交待的任务时:“你怎么像猪那样蠢!” 在旁人说V很瘦时,奶奶说:“你看你瘦得,你要像猪那样多吃,才会长身体啊!” 为了避免让自己变成和“猪”一样,她极力去证明自己,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从而陷入自虐自罚的游戏中循环往复。 儿时常常伴随我们耳畔的话语,成为塑造灵魂去向的标杆,同时也成为困住灵魂的枷锁。 2.“我”的身份——由位置出发,探索自己是谁 没有座位的人 W的母亲在未婚生下他之后离开了他父亲,W最初由爷爷奶奶还有小姑带着,而后父亲再婚,生下一个弟弟。与父亲一家三口居住时,父亲常常出差。晚饭时间待他下课归家时,弟弟和后母已经吃完饭,仅剩残汤冷饭,他总是站在厨房吃完饭,而后默默收拾厨房。W后跟着大姑住在大姑家,不喜与人亲近,总是喜欢一个人睡沙发。 W在工作上总是处在边缘,不愿意和同事走得太近,也不愿意凡事顺从于领导,由于工作能力强,在公司中除开工作时,并未与人走得太近。生活中也是如此,三两好友,W也不曾与他们讲述过多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想法。在生活中无非常亲近之人,他认为自己像是一个透明人,无足轻重。 与人相处时,W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为了避免这种找不到的痛苦和混乱,他避开与人相处。 如他经历,在他吃饭时,是没有他的位置的。在他与爷爷奶奶小姑相处时,小姑才是爷爷奶奶的孩子,作为没有父母的孩子而言,在此也没有他的位置。在大姑家,同样没有属于他的位置。 没有位置,是一种没有归属的、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不确定感的混乱状态。 3.家族关系——由整体看待对个人的影响 渴望关系却无法信任他人 N对一个女孩非常倾心,每天日思夜想。女孩对N也非常喜欢,跟N表白,两人在一起。没多久,N认为越是喜欢一个人,越是不能让她和自己在一起,在一起越是久了,对方随便一个小细节都足以让自己足够痛苦和难过。趁目前关系尚且没那么深厚,长痛不如短痛还是提出分手对自己比较好。知悉,N在朋友相处中,也有所担心,故与人保持距离。 N的家人特别喜欢在饭桌上滔天大论,平常又极少沟通。在饭桌上时,家中长辈,无一不会在此以训诫的口吻告知小辈:“家中人是最亲的,最可信的,外面的人都是假的,都是图你的东西,不要和外人走得太近,利用利用就好。”而后指名道姓,“你的某某朋友不行”一一数落。“你走得越紧,人越是能够伤你!” 在而后的时间中,N发现,家中人,当其中某个没在时,一群人就开始议论缺席的人,一贯如此,N从此懂了那句话:什么叫最亲的人,伤你最深。 越是亲近的人,他们所信奉的标准,往往是他们内心的倒影,作为下一代,自然而然会受到上一代的影响。传承,传承看似“好”的,更为重要的是,印象深刻的更易传承。 传承不只是我们肉眼可见的,那些渗透在骨头里的,更加晦涩深谙。 可能是耳濡目染的、可能是印象深刻的、更可能是忘却了却一直在行为中重复的、可能是可见的、可能是掩藏的、可能是一些碎片的感觉、可能是乐于承担的、可能是退避三舍的... 至于传承是什么,肯定是与自己有关的。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