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养育——格物篇(0-3岁)
2018-10-27 10:26:27
松果小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症状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是很重视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探究来访者症状加重的因素。同理,作为父母人生中最大的一张试卷,孩子,摆在面前,作为父母,首先得先知道,孩子是什么样的物种,才能对症下药。子曰:,因材施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人到底是怎样成长的?在心理学界是没有定论,只是有各种理论去帮助我们去理解孩子。诚如,克莱因的客体关系,鲍比尔的依恋理论等等。世间是没有一种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一种大概率走势下,我们可以尝试着去理解孩子。
孩子在零岁是混沌未分化的,一如受精卵一样,在环境的引导和自身的基因作用下进行分化。在六个月之前,吃了睡,睡了吃是一种常态。诚然,孩子是带着先天气质来到这个世间,但是,我们只能改变能改变的,对不能改变的只能去接纳,理解。确实,有一些孩子比起一起孩子更加的能吃能睡能安抚,这个不用羡慕妒嫉恨,每个父母只要做好自身的这一份答卷就OK了。
在孩子六个月开始到三岁,逐渐形成了第一依恋对象,对象可能是妈妈,爸爸,也可能是爷爷奶奶。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下,孩子的第一依恋对象一般是妈妈,睡觉找妈妈,吃饭找妈妈,甚至妈妈在洗澡或者上厕所,也在门口拍着喊着找妈妈,老母亲只能躲在里面喷着老血当洗澡水。无论其他战友怎么哄、怎么疼,孩子就是要找妈妈。第一依恋对象的形成是有助于孩子存活下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千年,孩子面对自然的危险越来越少,但是基因里面保存着千年以前的存活模式。这是需要从动物行为学去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类灵长类动物的幼崽早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养育者(妈妈们)的怀里渡过,在其早期成长中妈妈们是不允许她们离开太远,在这个时候双方是靠气味、声音来保持母婴之间的连结,但凡有一丝危险妈妈们都会呆在幼崽的身边。在人类的实际养育过程中,幼儿在哭泣之时,把她递给妈妈,孩子通常缓和自身的焦虑或者停止哭泣,老一辈的都会说孩子闻到了奶骚味。成人总是会不自觉的从成人的视觉去看待的孩子的问题,而父母们应该做的是从孩子的视野去看待孩子的问题。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言语逐渐发展,但不成熟,言语的内涵不够精确,比如苹果可能指代成为雪梨,或者他认为苹果就是水果。在幼儿的世界中,眼睛看不到的,就认为是消失。做任何判断都是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具体的结果,这是他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很多父母,为了增加孩子的社交能力,一直会跟孩子强调分享。这是有悖于孩子发展的一种行为。幼儿只有形成自我,才能懂得什么叫做分享。换句通俗的话来说,我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别人。所以在这个时候是要帮助孩子自我的建立。成人的思维会认为,当孩子有意识叫了爸爸妈妈就知道自身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孩子八个月对着镜子扯耳朵的时候才是自我开始的逐渐形成。在他还在几个月吮吸手指他还不知道是自己的手指头。
千年以来,灵长类的幼崽们还在妈妈的怀里成长,人类的孩子已经进行智力开发。孰对孰错,这都只能去交给历史。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食物,拥抱,情感交流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就像哪首儿歌所唱的: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陪陪我。
愿孩子们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