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丨遭遇中年危机,看李安和威尔史密斯如何自我救赎

2019-10-24 14:05:08 松果小编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恰逢昨日无事,就冲着李安与威尔史密斯的名头去看了《双子杀手》。 一开始只是粗略的看了宣传海报,还以为又是威尔史密斯提携孩子进好莱坞的作品,可真正看了才知道,电影里他遭遇的“年轻20多岁的自己”,是现在的他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心中暗道还好。 当年父子俩人的《重返地球》,现在想想还是心有余悸。 可能是因为最近一直都在看一些老电影,所以快2个小时的观影,给我影响最大的并不是技术革新,亦或是片里的打斗场面,而是脑海里出现的一个问题:在未来的某一天,如果我也遇到另外一个自己,我会跟他说些什么,又会跟他有哪些互动呢? 当然,我知道这个问题在很多时候是另外一个表现:我要穿越到过去,要告诉曾经的自己哪怕贷款也要买点地皮、要在某期彩票买哪几个号码,或者告诉曾经的自己,要遇到的某个人,一定要保持距离。 你发现没,在心理层面,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出发去思考,就好比是自己穿越到过去的某个瞬间,来改变自己的现状;而李安则是换了个有趣的视角,不是回到过去,是自己在现在接触到另外一个自己。 这真的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因为其实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不同的另一个自己。 前两天我遇到了这样一个朋友: “老师,我遇到一些疑惑,能不能麻烦你帮我梳理梳理?” “感谢朋友你的信任,我只能提出我的看法,而这未必是一定对的,只是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 “有参考就已经很不错了。” “嗯,那请问朋友你直说。” “好的。再有几天我就要过40岁了。本来工作和家里都还算顺利,可没想到去年公司资金被财务卷跑了。总公司为了解决问题,除了空降新领导外,还把我们之前一干老员工都放了冷板凳。之前我一个月能有快两万,现在不到4000。本来想着放一两个月就会让我们回去,可这都一年了,还没动静。老师,家里的开支本来都放在我身上,这一出变故,现在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家里都不开车。家里没人抱怨,愿意跟我同舟共济我真的很感动,而看着以前的老战友一个个的选择离职,我也有点想走。可如果走了,就会丢了现在这个大平台,内心又很犹豫。所以想听听你的看法。” 我们不是说电影的么?怎么蹦出来这么一个奇怪的例子? 稍安勿躁,解读电影的角度有很多,有人描述剧情、有人讲解背景,但我想把这个故事与你身边的一些事情,或者未来你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联系起来,这样也许能够帮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不至于像这位朋友一样,如此惊慌。 假如,我们把《双子杀手》当做是一个人想像出来的故事,或者,是他做的一场梦。 那么,无论是想像还是在梦里,所有展示在我面前的东西不再是它们自己,而是代表某些意义。 就像当你梦见前任的时候,并不代表你想对方了,而可能只是最近你有一些累,想要有一些情感上的共鸣;妖魔鬼怪,可能只是曾经遇到一些危险,现在还心有余悸,就把危险转变为妖魔鬼怪。 从这个角度,电影就变成不一样的东西: 1、在我快要安稳退休的时候,突然一个年轻力壮的自己出现了,站在我面前想要消灭我,自己活着。就好像快要退休、遭遇职业危机要被辞退,但觉得还能再战几年的自己; 2、父亲(上司)派出来的克隆、父亲(上司)从中做的干预,就好像在暗示教育里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又好像是在暗示我们想要反抗那些束缚着我们的东西。当然,束缚我们的并不是只有原生家庭,还有客观规律和确实存在的命运的必然。 第一点是不是像极了中年危机、像极了我们刚刚提到的例子? 你看,从“解梦”的角度也确实能收获一些有趣的东西。 是的,整部剧在我眼里就像是一场与原生家庭和解,然后走出中年危机的过程。 关于电影有一点十分有趣的是,它的剧本在20多年前就准备好了,但那时候技术不成熟,所以错过了史泰龙与阿诺施瓦辛格。而李安选择威尔史密斯,是不是因为他用了16年想要捧红自己的儿子,但最终反应平平,这种“父爱”与电影里父亲对孩子的过分干预、以及历来李安电影中父亲与孩子问题的暗线交相呼应呢? 从这点来看,确实存在着一些我们没有察觉到的东西在影响着我们,并最终带来一些有趣的必然。 这些必然就好比,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内学到一些东西,这也就使我们的身上必然有原生家庭的影响;又好像你可能对《双子杀手》好奇,不知道该不该看、对原生家庭好奇想做一些改变,而选择了这篇文章,那也就必然会从阅读中收获一些东西;再或者,我们必然会遇到的各种喜怒哀乐。 既然必然存在,那我个人希望能够在这篇文章里提供更多的东西,来让你不只是收获这部电影是不是可以看、走出原生家庭究竟该怎么做、怎么提前预防中年危机,还能收获与之相关的一些思考。毕竟最终,看书、学习的意义不是为了获得指导意见,而是培养我们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既然与一些东西的相遇是必然,那就让我们暂时从个人的喜好中走出来,好好把握这段缘分,好好从里面汲取生活希望我们汲取的养分。 昨天在看一段采访的时候,听到李安说这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结局,但是因为其他人不满意,所以也就改了。那也就是说,对于整部电影来说,李安只负责导演工作,并没有对剧本的修改权。电影在北美口碑扑街这个责任,也不能全赖在他的身上。 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原结尾:威尔史密斯消灭了父亲(上司)后,把房子和财产留给“克隆”,一番叮嘱后,自己扭身离开隐姓埋名,要更符合电影本身的立意,更符合心理学角度发现的走出原生家庭等因素对我们影响的一般步骤。现在的结局是李安因为“价位”关系而做出的妥协。 当然,无论哪种结局都会有人喜欢,在这里就不过多置评,但我还是会以这个结局来诠释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中年危机和原生家庭。 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出现的中年危机 在我们把电影变成一场梦之后,里面所有的人物、剧情都只是某些事情的代表。在50岁正要退休的亨利,却突然遭到“年轻自己”的追杀。这在现实中就好像是,我要退休了,但还没做好心态上的转变,认为自己还很年轻,就追杀“苍老的我”,意图把“我该退休”、“我该转换生活重点”踩在脚下,而现在的我自然会展开一定的反扑。 在“现实的我”已经有些苍老,与心态上我不认为自己苍老这一组矛盾,和我不该退休,又必须退休这组矛盾下,诞生了中年危机的一种“身份转换”。就像很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朋友,没有很好的完成这种身份转换,所以在家里面也还是颐指气使。 而案例中的朋友,遇到的也是一种中年危机,不过他的危机在于:一段时间的稳定(工作稳定、婚姻稳定或其他方面的稳定)带来了稳定会长久的假象,突然出现的变故让自己无所适从,选择留下不知道等待有没有尽头,跳出去又不知道会遭遇什么。 看起来挺不一样吧,但其实这两种中年危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真正把这句话放在心上,让自己有一些危机意识,不断提高自己价值,让自己能够适应变革的人并不多。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朋友,还活在权利为自己带来的便利,和基于便利的自我满足上;案例中的那位朋友,也因为平稳而忽略了自己可能遇到的危机。接着,工作变动了,一个身份转换不了、一个习惯了平顺,再也没有从头开始的斗志。 他们,都活在过去的某种状态里,而没有活在现在。就像是威尔史密斯临近退休时,出现的那个“曾经的自己”,想要把现在的他消灭,让过去的“他”继续存在。 退下来的领导,需要把自己从“便捷”中解放出来,才能够真正的回归自己;在平顺中待着的那位朋友,如果不是过于安逸,而是不断提高自己,也就不会因为相对来说缺乏价值,而一直坐在冷板凳上。 从这个角度,他们一个是指望权利、便捷活着,一个是指望安逸、平顺活着,都不是因为自己真的活着而活着。所以当危机出现的之后,才会变的那么无所适从。 如果你留心过关于任正非的一些文章的话,你会发现,他提到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生存”,话语里总是满布危机意识。 而如果我们再回顾一下我们自己,也就是人类的发展史,你又会发现我们走到现在的高度,同样付出了无比艰辛的努力和十分沉重的代价。 生存激励着华为不断向前、艰苦而持续的努力又促使着人类拥有的越来越多。在这里面并没有多少与安逸相关。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大概就是有时候我们是为了获得安逸,才十分努力。 但这依旧不能更改的是,安逸只是作为一个小目标存在,真正促使我们向前的是: 不做停留,持续向前的努力,再加上,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自我。 人生是要不断向前的,因为时间和岁月是在不断向前、因为生活是在不断向前。状况从领导变为退休、从骨干变为冷板凳,这是在向前;问题从工作变为主要精力放在生活、从做好当下工作变为如何利用冷板凳为自己创造的空闲时间,这也是在向前。 生活与时间的向前并不是指变好,而是指它不会稳定,总会变化。而只有我们自己有充分的能力解决好向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前才对我们来说是变好。 比如,我赋闲在家了,颐指气使与经营家庭,这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坐在冷板凳,我依旧积极向前,甚至拓展副业,那也不会影响家庭的经济水平。 所以,无论是解决中年危机,还是提前预防中年危机,都需要我们能够从安逸、过去走出来,回归真实的自己,去提高自己,去解决向前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去过好与过去不同的现在。就好像原结局里,威尔史密斯把过去自己收获的一切留给曾经的自己,转身隐姓埋名回归自己,继续自己的人生。 而谈到过去对我们的影响,你也总能想到一个词——原生家庭 是的,要说过去有哪些因素在对我们产生影响,那原生家庭一定是其中之一,并且对我们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被原生家庭影响是一种必然,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也未必都是负面的。但在我们的个人意识逐渐在青春期觉醒,逐渐展开一些关于自己、人生的思考之后,原生家庭影响下的我和经过思考产生的我会同时存在。 这时候,这部电影又变成了经历一定岁月打磨后的我,突然遇到在父亲(上司)严格教育下,被原生家庭束缚着的我之间的互动。 或者说,威尔史密斯遭遇的这场中年危机,就是“现在我”与“原生家庭我”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他们之间的生死搏杀,是为了争夺对名为“我”的这副躯体的绝对掌控权而进行的。 既是搏杀,便有胜负。而有时候“现在我”败了,生活就出现了一些行为中满是讨好意味的人、一些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妈宝男女、一些在安全区里啃老,不断逃避,走不出来的巨婴。 你会发现,他们总是对改变这件事情避而不谈,十分敏感甚至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这是不是又像极了前面我们才提到的,那些因为始终停留在原地,没有什么进步而遭遇中年危机的朋友? 中年危机和原生家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权利的渴望与执着,有可能是因为小时候鲜少获得家人的拥抱、认可与鼓励,所以靠着权利活着,来满足内心价值感、存在意义的缺失。 这种借助外界满足自身缺失的模式,虽然带来了一些满足,可又随着满足的加深,变得难以剥离。 而活在平顺里,不明白平顺时应做一些努力和提高,也大体与小时候父母总是灌输孩子,什么都别管,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行有关。 我现在在上班,我就只是上班就行了,其他的事情我也就不再操心,反正现在一切顺利。这样也就失去了危机意识,失去了安逸这个提高自我最好的时机,埋下了出现中年危机的隐患。 在这里我想再稍微深化一些的是: 被过去束缚,活在过去里,导致自己难以活在现在,然后出现了一些中年危机、被原生家庭束缚,然后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现在我”的因素除了过去、原生家庭,还有欲望、诉求、本能、他人的话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起来在掌控自己。 而探讨走出原生家庭影响,就比如明确这样一个思路,所谓的从种种束缚中走出来是指真实自我得到锻炼,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自然走出来。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做一些行为和认知上的改变,但让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获得成长,才是比较核心的东西。 这个时候可能你会疑惑真实的自我是什么,别担心,这个很好理解。 我想平时你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就是内心里有两个声音打架,一个不断的说着我要吃火锅吃火锅,一个说看看你的游泳圈还吃什么吃,这时候你纠结了,你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看到这里存在三个我,理性我提醒你控制,感性我告诉你要满足自己,这时候真实自我是那个要去做选择,却又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我。 感性我和理性我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做决策的素材、理由,真实我去做选择。所谓的让真实我成长,就是让真实的我能够站在比感性我和理性我(甚至欲望、诉求、情感)更高的高度,既不被感性我束缚,也不被理性我支配,只是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再结合两个我提供的素材,来做出选择;并且在需要的时候,选择是用理性我面对现在,还是用感性我面对现在。 你看,这是不是又变成了,我从之前退休,却因为自己没能力做选择、没能力完成转换,而始终活在过去的状态里? 还别说,这中年危机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还真是挺紧密的。而早些通过成长来让自己走出原生家庭、情感、欲望等对我们的束缚,让自己有能力解决动态生活给我们出的题、有能力活在现在,才能更好的避免中年危机以及其他很多问题的出现。 这时候可能你会想知道一个很直接的问题,那就是怎么锻炼真实的自我、怎么更好的从原生家庭的束缚中走出来。 在电影里的原结尾里,威尔史密斯把一切交给自己,然后去过自己的生活,其实就是在预示着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 1、我与你(原生家庭我)和平相处,既不否定、排斥,也不斗争、抗拒; 2、接着我把和你有关的、因你而获得的好与坏(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挫折、损失等),都交还给你; 3、认识到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不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而是那时候我们缺乏选择和能力被原生家庭影响了,我应该从自己出发,而不是解决原生家庭(结局里的消灭父亲)、我应该原谅的是自己,而不是原生家庭。 而后,我转身拥抱“现在的自己”,并去过好属于现在自己的生活。 而关于如何锻炼真实的自我,既然锻炼真实的自我,需要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些东西(对自己的看法与认识、自己的决策标准、自己看重什么),所以它更偏向于一种梳理和自我探索的过程。所以,它是开放性的,任何别人告诉你“你的真实自我应该是什么样的”都是别人告诉你的,真实的你应该是在“我认识到(探索到)我自己是这样的”,在充分认识之后再转变成“我选择成为这样的”。 所以,我在这里只会告诉你如何完成这种探索,如何画好这幅画,而我相信你能够很好的完成这种探索。当然,探索的方法你可以考虑: 1、进行一些自我对话,话题并没有限制; 2、进行一些写作,但要更多的在写作里暴露自己,如果是梳理过去和现在,那会更好; 3、善用思维导图来协助自己分析生活中的种种。 经过这些你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之后,你就可以按照自己对自己的理解去过自己的生活,这种按自己的理解去过生活,就是强化自我,就是“我选择成为这样的”。 在文章结尾我突然又有了另外一些思考,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再到现在的《双子杀手》,不断追求技术革新的李安,是不是也像不能完成身份转换的领导一样,在用不断追求极致、不断沿用过去的技术创新之路,来缓解自己的“中年危机”呢,或者他在借着电影的主角亨利完成自我救赎呢? 感谢你的阅读。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